产前抑郁症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的持续性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属于围产期抑郁障碍的一种类型。这种病症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心理压力、家庭关系、既往抑郁病史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情绪波动、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过度担忧胎儿健康等症状。建议孕妇出现相关症状时及时就医,通过心理评估和干预改善情绪状态。
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剧烈波动可能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异常。部分孕妇会出现晨起情绪低落、易怒哭泣等表现,这种生理性变化通常随着孕周增加逐渐适应。可以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帮助稳定激素水平,严重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监测。
对分娩疼痛的恐惧、育儿经济压力或职业发展顾虑可能引发持续性焦虑。部分孕妇会反复出现胎儿健康相关的强迫性思维,伴随心悸、手抖等躯体症状。建议通过『正念冥想』、孕期瑜伽缓解压力,必要时接受认知行为治疗。
伴侣支持不足、婆媳矛盾等家庭关系问题会加重情绪负担。典型表现为回避社交、对家人言语攻击等,可能伴有血压波动或宫缩频繁。家庭治疗和夫妻心理咨询能有效改善沟通模式,孕妇可主动表达情感需求。
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史的孕妇复发概率较高,症状常出现在妊娠中期,表现为持续两周以上的快感缺失、自责倾向。需严格监测自杀风险,医生可能建议使用舍曲林片、氟西汀胶囊等相对安全的抗抑郁药物。
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等疾病导致的躯体不适可能诱发抑郁,常合并失眠、头痛等症状。这种情况需要产科与心理科联合诊疗,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可考虑使用阿普唑仑片短期改善睡眠。
孕妇应保持每日30分钟散步等适度运动,多摄入富含色氨酸的小米、香蕉等食物帮助稳定情绪。家属需注意观察孕妇有无长时间独处、反复提及死亡等危险信号,建议定期陪同参加医院开设的孕期心理辅导课程。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体重明显变化,须及时至精神心理科或妇产科就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