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肠道菌群失调、食物不耐受、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肠道『肿瘤』等。常见症状有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腹痛腹胀、体重下降及黏液血便。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饮食不均衡可能导致肠道有益菌减少,致病菌过度繁殖,从而引发腹泻。这种情况下,患者常出现腹泻反复发作,粪便中带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建议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素片,并增加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的摄入。
食物不耐受,如乳糖酶缺乏或麸质过敏,也会损伤肠黏膜。典型症状为进食特定食物后出现水样便,伴有肠鸣音亢进。需通过记录饮食日记排查过敏原,避免食用乳制品、小麦制品等可疑食物。
精神压力或内脏高敏感性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此病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排便后腹痛缓解。可通过腹部热敷、服用薄荷油胶囊来缓解痉挛,练习腹式呼吸也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
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有关。特征性症状包括持续性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治疗上需要使用美沙拉嗪、泼尼松等抗炎药物控制病情,严重时需进行肠段切除术。
结肠息肉或腺癌可能导致肠腔狭窄、分泌异常。常见症状为腹泻与便秘交替、粪便变细带血。确诊依赖于结肠镜检查,早期病变可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展期则需联合化疗与根治性手术。
慢性腹泻患者应保持低脂低渣饮食,选择白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适量进行快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促进肠蠕动。每日记录排便情况及伴随症状,若出现持续消瘦、夜间腹泻或发热应及时就诊消化科。长期腹泻还需定期检测电解质及营养指标,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12、铁剂等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