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心静脉压是衡量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血压的一项指标,它能反映患者在测量时刻的有效血容量、心脏功能及血管张力等综合状况。通过连续监测这项指标的变化,医护人员能动态跟踪血流量的变动,并判断心脏对输液的耐受能力,这对调节静脉输液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在进行管理中心静脉压监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操作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以防止感染。
确保U形管的零点与患者右心房处于同一水平面,任何体位变动后,需重新校正零点。
保持导管畅通无阻,导管堵塞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管理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与感染风险紧密相关,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拔除。一般而言,导管留置时间建议不超过一周,若需继续监测,可考虑在其他部位重新插入新导管。
当患者血压偏低且中心静脉压低于0.49kPa(5cmH2O)时,指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应及时增加液体输入或输血,目标是将中心静脉压提升至0.59~1.18kPa(6~12cmH2O)。相反,若血压低但中心静脉压超过1.18kPa(12cmH2O),可能存在心脏衰竭的风险,此时可使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并控制液体摄入量。若中心静脉压进一步升高至1.47~1.96kPa(15~20cmH2O),则强烈提示右心衰竭并有发生肺水肿的风险,需立即使用快速利尿剂及洋地黄类药物。值得注意的是,低中心静脉压还可见于败血症、高热等情况导致的血管扩张。因此,评估中心静脉压的意义时,需全面考虑血流量、心脏功能和血管状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