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作为一种医疗检查技术,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颇为陌生。它实质上是一种利用超声波进行的头部检查手段,在临床上颇为常见,能够帮助诊断如脑内血管硬化之类的疾病。例如,对于那些表现出血管性痴呆症状的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查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便准确判断病情。此检查专注于探索脑底关键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血液生理参数。
具体来说,基底动脉作为向丘脑和脊髓供血的关键通道,其血液流动速度的变化可揭示健康状况。加速的血流可能意味着动脉狭窄,而缓慢的血流则可能是动脉硬化的迹象,这类情况可能导致后循环缺血,长此以往,患者可能会经历头晕、头痛等症状。因此,定期进行颅脑CT或MRI复查被建议作为监测手段之一。
经颅多普勒技术(TCD)自1982年由国外学者首次提出,随后于1988年引入中国,它通过超声波多普勒效应微创地评估脑血管状况。TCD主要依据血液流速的快慢来判断血液流通状态,因大脑动脉在常态下的直径相对稳定,血流速度的变化即可反映局部脑血流量的相对变动。这项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血管疾病的检测,特别是在研究精神病患者的脑血流变化方面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研究显示,焦虑症患者的脑动脉血流速度通常显著减慢,且存在脑半球不对称现象,右侧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最大血流速度高于左侧,这暗示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神经元活动减弱有关。由于大脑血流量与脑代谢及功能紧密相关,故间接影响认知能力。
然而,TCD检查依赖于医生对超声图像和音频信号的解读,尽管能敏感捕捉到心血管的功能变化,但其准确性受限于超声波的入射角度难以精确控制,且操作者无法直观看到血管路径,这影响了血流速度重复测量的精确度。因此,熟练掌握大脑解剖标志和血管走向对于提升TCD检查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