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主要依据病程长短和症状特点来区分。急性鼻窦炎的病程通常短于4周,而慢性鼻窦炎则持续超过12周。两者在病因、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
急性鼻窦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症状突然发作且程度较重,如剧烈头痛、面部压痛、脓性鼻涕和高热。慢性鼻窦炎可能由急性鼻窦炎迁延不愈、解剖结构异常或免疫因素导致,症状包括鼻塞、黏稠鼻涕、嗅觉减退等,可能伴有轻度头痛,但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且波动较小,较少出现高热等全身反应。
急性鼻窦炎与上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相比之下,慢性鼻窦炎的成因更为复杂,可能涉及过敏、鼻息肉、纤毛功能障碍等因素,细菌感染通常是继发性的,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
检查方面,急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检查可见黏膜急性充血水肿及大量脓性分泌物;慢性鼻窦炎CT扫描显示窦腔黏膜增厚、息肉样变或窦口阻塞,鼻内镜下可见黏脓性分泌物或息肉组织。
治疗上,急性鼻窦炎主要采用抗生素、鼻腔冲洗和减充血剂,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头孢呋辛。慢性鼻窦炎需要长期管理,常用鼻用激素如布地奈德以及生理盐水冲洗,严重者需进行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
日常生活中,鼻窦炎患者应保持鼻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3次,避免用力擤鼻。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猕猴桃,并限制乳制品摄入以减少黏液分泌。保持室内湿度40%-60%,远离烟雾、粉尘等刺激物。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免疫力,但在急性发作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视力改变、剧烈头痛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