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诊断,包括腹部X线平片、腹部CT、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症状评估。这种疾病通常由肠粘连、『肿瘤』、肠扭转、粪石嵌顿或肠套叠等原因引起,需要结合影像学与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腹部X线平片是初步筛查手段,典型表现为肠管扩张和气液平面。立位片可见阶梯状液平,卧位片能显示肠袢分布。虽然这种方法快捷经济,但对低位梗阻或早期梗阻敏感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认。
腹部CT能清晰显示梗阻部位、程度及病因,准确率超过90%。它可鉴别机械性与麻痹性梗阻,发现『肿瘤』或肠系膜血管病变等继发因素。增强CT还能评估肠壁血供情况,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超声适用于儿童或孕妇等需避免辐射☢️的人群,可以动态观察肠管蠕动、肠壁厚度及腹腔积液。彩色多普勒能检测肠系膜血管血流,辅助判断绞窄性梗阻。然而,超声受肠气干扰较大,对肥胖患者诊断价值有限。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电解质紊乱反映脱水程度。血清乳酸水平升高可能预示肠缺血坏死。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鉴别肠系膜血管栓塞。这些指标虽无特异性,但能辅助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体格检查可见肠型、蠕动波,听诊肠鸣音亢进或消失。详细询问病史有助于区分动力性梗阻与机械性梗阻,特别注意既往腹部手术史、便秘史等危险因素。
确诊肠梗阻后应禁食禁水,胃肠减压减轻腹胀,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变化,若出现持续腹痛加重、发热、腹膜刺激征等表现,需警惕绞窄性梗阻可能,必要时行急诊手术解除梗阻。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避免进食粗纤维食物,定期复查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