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和用眼习惯的改变,近视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其中高度近视人群占比也在不断增加。高度近视并非简单的“看不清楚”,它属于病理性近视范畴,会给眼睛带来一系列潜在风险,甚至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伤。了解高度近视的危害有哪些,尤其是最大危害,对近视防控和眼部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一、高度近视的界定标准
医学上通常将近视度数大于等于600度(-6.0D)定义为高度近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度数,眼轴长度也是重要的判断指标,一般眼轴长度超过26毫米也会被归为高度近视范畴。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球结构会发生显著改变,如眼轴拉长、眼球壁变薄,这些病理变化是引发后续一系列危害的根本原因。
二、高度近视最大的危害——视网膜病变
在高度近视的诸多危害中,视网膜病变是最严重、最可能导致失明的最大危害。由于眼轴不断拉长,视网膜被过度牵拉,会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视网膜裂孔与视网膜脱离
眼轴拉长会使视网膜受到的牵拉力量逐渐增大,尤其是在视网膜周边部位,容易出现变性区。这些变性区的视网膜组织变薄、弹性降低,最终可能形成裂孔。一旦视网膜出现裂孔,玻璃体腔内的液体就会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导致视网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发病急,若不及时治疗(通常需在发病后72小时内手术),脱离范围会逐渐扩大,累及黄斑区后将造成永久性视力丧失。

3.视网膜变性
高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周边部常出现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等。这些变性虽然初期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会使视网膜的稳定性下降,增加视网膜裂孔和脱离的风险,是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前期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