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天,不少人会感觉睡意变浓,总想着多睡一会儿。这并非懒惰,而是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智慧。中医提倡冬天适当延长睡眠时间,通过合理调整作息来实现“藏养精气”的目标,为来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中医“冬藏”理论认为,冬季阳气敛藏,需以睡眠养阳。人体的阳气如同自然界的太阳,夏季旺盛向外发散,冬季则需收敛内藏。冬季夜长昼短,外界阳气微弱,此时通过延长睡眠,能减少身体阳气的消耗,让阳气在体内充分蓄积。若冬季仍过度劳累、熬夜早起,易导致阳气外泄,出现畏寒怕冷、精神萎靡等不适,影响来年阳气的生发。
此外,睡眠是养肾的最佳途径。中医将“肾”视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精能生阳。冬季是养肾的关键时期,肾精的充盈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免疫力和生命力。睡眠时人体处于低代谢状态,肾脏负担减轻,有利于肾精的封藏和滋养。反之,长期睡眠不足会耗伤肾精,导致腰膝酸软、记忆力下降等问题,违背冬季“藏”的养生原则。
《黄帝内经》提出“起居有常”,强调作息应与昼夜节律同步。冬季日出较晚,日落较早,人体的气血运行也会随之减慢。适当推迟晨起时间、延长夜间睡眠,能让气血在体内充分循环,避免因过早起身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实现“气血和调”的健康状态。
冬季作息应遵循“早卧晚起”的原则,即晚上尽量在21点至22点间入睡,早晨待太阳升起后再起床,避免在天未亮时过早起身。这样的作息既能让身体在夜间充分修复,又能借助日光的阳气唤醒身体,避免因外界阴气过盛而受寒。一般来说,冬季睡眠时间可比其他季节增加1-2小时,保证每天7-9小时的优质睡眠。
睡眠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睡眠质量,冬季需重点做好“保暖”和“避光”。卧室温度以18-22℃为宜,避免过冷或过热;睡觉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背部、腹部和脚部,可选择厚度适宜的被褥,脚冷者可穿宽松的袜子🧦入睡。同时,保持卧室黑暗安静,减少光线和噪音干扰,让大脑和身体更快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提升藏精养阳的效果。
12全文共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