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阴阳”概念类似于自然界的昼夜交替,维持着身体的平衡。当阴液不足或阳气亏虚时,身体会出现寒热失衡的症状。很多人常把阴虚和阳虚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它们的表现截然不同。
阴虚体质的人通常会感到燥热缠身,手心脚心发烫,晚上睡觉时容易出汗,被子稍微厚一点就感觉燥热,甚至会在凌晨被热醒。嗓子干渴,喝再多水也解不了渴,皮肤变得粗糙紧绷,秋冬季节还容易起皮。这种内热不是外感风寒引起的,而是从身体内部散发出来的虚热,消耗津液。
阴虚还会影响情绪,使人易怒烦躁,晚上难以入睡,多梦。舌头往往偏红,舌苔少甚至没有舌苔,舌面可能有裂纹,这些都反映出体内津液的匮乏。
阳虚体质的人则表现为畏寒怕冷。他们穿的衣服比别人多,盖的被子也更厚,夏天也不敢吹空调,手脚常年冰凉。阳虚者还容易腹泻,尤其是吃了凉食或早上起床后,肚子一受凉就往厕所跑,大便稀溏。阳气不足导致精神萎靡,白天昏昏欲睡,做事无力,说话声音低微。舌头胖大、颜色偏淡,边缘有齿痕,反映出体内水液代谢异常。阳虚者还可能出现水肿,尤其是脚踝和眼睑部位。
现实中,很多人并非单纯的阴虚或阳虚,而是两者并存。比如既怕冷又怕热,冬天手脚冰凉但又容易上火口腔溃疡;既有腰膝酸软的肾虚表现,又有口干咽燥的阴虚症状。这种情况需要更讲究调理方法,不能单纯补阴或补阳,否则可能加重失衡。
阴虚者可以通过饮食来滋阴润燥,如多吃梨、百合、银耳等食物,避免辛辣烧烤。生活中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伤阴液。还可以按摩三阴交、太溪等穴位。推荐一款“滋阴茶”:麦冬10g、沙参10g、玉竹10g,煮水代茶饮,帮助补充津液。
12全文共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