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件揭侵犯个人信息犯罪产业链
【三案件揭侵犯个人信息犯罪产业链】4月21日,公安部公布三起典型案例,揭露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完整产业链,涉及教育培训、电商购物、求职招聘等多个领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案件暴露出个人信息泄露的严重隐患,也揭示了犯罪分子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内外勾结等途径非法获取、倒卖、使用公民信息。这三起案件共同揭示了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在信息获取环节,犯罪分子通过黑客技术、行业内部人员、APP非法采集、骗取或收买等方式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在信息倒卖环节,他们组建即时通讯群组或搭建售号平台,根据客户需求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或网络账号;在信息使用环节,非法获取的信息被用于网络水军、网络洗钱、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
2024年9月,北京海淀公安机关侦破刘某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犯罪团伙以刘某为首,制作木马程序并组织人员入职目标教培机构,定向投放木马非法控制机构内部计算机,窃取客户资料等个人信息。经查,该团伙对50余家企业进行木马“投毒”,受害企业多为依赖互联网开展业务的在线教育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因体量较小、缺乏专业网络安全防范力量,成为犯罪分子的重点目标。团伙成员通过遮挡监控、植入木马等手段,获取大量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敏感数据,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甘肃张掖公安机关侦破的“1.2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揭示了电商领域“订单解密”型犯罪的运作模式。2023年2月以来,以李某飞为首的犯罪团伙勾结快递行业工作人员,利用技术手段窃取快递订单相关个人信息并出售牟利。他们通过电商平台提供的少量“订单解密”额度,与“解密中介”合作,将加密订单批量导出并解密,再以每条信息数元至数十元不等的价格出售。该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8名,涉案金额300余万元,暴露出电商平台在数据安全与商户监管方面的漏洞。
吉林长春公安机关侦破的王某明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则将求职招聘领域的黑产链条公之于众。2024年1月以来,以王某明为首的犯罪团伙伪造工商营业执照,在招聘网站发布虚假招聘信息,骗取求职者简历并出售给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团伙牟利。他们通过上传虚假营业执照、办公环境视频等方式,在7个网络招聘平台上冒用正规企业信息注册,累计非法获取上百名求职者姓名和手机号,涉及的求职人员遍布全国各地。该案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7名,查获伪造工商营业执照1000余张,对求职招聘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三起案件共同揭示了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产业链运作模式:在信息获取环节,犯罪分子通过黑客技术、行业内部人员、APP非法采集、骗取或收买等方式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在信息倒卖环节,他们组建即时通讯群组或搭建售号平台,根据客户需求倒卖公民个人信息或网络账号;在信息使用环节,非法获取的信息被用于网络水军、网络洗钱、电信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
面对日益猖獗的侵犯个人信息犯罪,公安机关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净网”专项行动,共侦破相关案件7000余起,抓获一批犯罪嫌疑人。警方提醒,个人信息处理者要严格履行法定义务,完善保护措施;群众要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发现泄露线索及时举报。同时,公安机关将加强与网信、工信等部门的沟通衔接,对涉嫌犯罪的案件线索及时移送处理,形成打击合力。
这三起案件的侦破,不仅震慑了犯罪分子,也为公众敲响了警钟。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只有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执法、提升公众防范意识等多方面努力,才能有效遏制侵犯个人信息犯罪的蔓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