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危机到底是怎样出现的 行业乱象揭秘。近期充电宝爆炸事件频发,从罗马仕到安克等品牌接连卷入风波,消费者手中的电子设备成了安全隐患。这场安全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行业价格战与供应链失控。
电芯供应商的“偷梁换柱”现象尤为严重。硅纳米线电芯曾被誉为行业奇迹,但头部供应商安普瑞斯为压缩成本,将部分生产外包给江西的小厂。这些小厂为牟利,使用劣质材料替换正负极隔膜,常规检测难以发现。更讽刺的是,作为国标起草单位的安普瑞斯却带头违规,导致数百万问题电芯流入市场。
品牌方也陷入了“成本绞杀战”。10000mAh充电宝售价跌破30元,而优质电芯成本就需40元。代工厂为生存不得不在电路保护模块上减配。快充功率从65W飙升至120W,外壳却越做越薄,高密度电芯与大功率芯片的粗暴堆叠让产品成为潜在的危险源。
此前3C认证存在致命缺陷:企业可自主送检“特供版”样品,实际量产机却偷工减料。2024年初抽查显示,88批次移动电源中过充电保护不合格率高达37.5%。部分产品电路板仅指甲盖大小,防护形同虚设。
这场危机没有单一责任方。电芯供应商为订单妥协质量底线,品牌方在参数竞赛中忽视安全冗余,代工厂为利润主动减配,监管体系长期存在抽样漏洞。随着5月起3C认证改为飞行抽检,行业潜规则正被打破。消费者应警惕低价产品背后的安全隐患,检查手中设备是否在召回名单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