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Serissa,目前正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读博。又是一年高考出分季,不论你发挥得如何,真正重要的是选专业,选专业某种意义上可能比你考多少分还重要。它不仅决定你要学什么知识、和谁一起同行,还将影响你未来站在哪条赛道上,如何在其中搏斗、沉潜、突破,乃至认知世界的方式。
我的答案是,选择热爱不会轻易后悔。那到底什么是我的热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怎么办?别人说你喜欢的行业就业前途“一片灰暗”怎么办?冷门专业到底能不能选?
我想给大家讲讲我十年学建筑的故事,分享我在玫瑰与面包之间的抉择,以及我的人生思考。
01
为了满腔热爱,十年前的我扑向建筑学
十年前,满怀对“科学、人文与艺术”的憧憬,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建筑学。这门学科在我眼中,是连接理性与感性的桥梁,兼具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也因此,它对我的塑造不止是专业能力上的,更是底层认知方式的深刻影响。
建筑学在学什么?
简单来说,建筑学是空间的艺术与科学,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空间的组织和设计来回应人类的生活需求。它不是盖房子那么简单,而是对“人类如何栖居世界”这个问题的长期探索。
在课程设计上,大一打基础,学习空间构成与表达,核心课程包括设计基础、美术、立体几何,设计课从小尺度单体建筑入手,逐步建立起对空间逻辑与形式美感的基本认知。大二、大三开始进入更复杂的建筑系统,比如养老院、酒店、社区综合体设计。这时会融入城市规划、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对建筑的社会功能与城市语境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现在建筑与AI的融合是大趋势,比如人因工学(又称人体工程学、工效学)、大数据驱动设计、算法生成建筑形态等,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正将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等前沿技术带入建筑教育。
如果你具备数理逻辑基础和代码能力,这是未来很有潜力的交叉领域。
或许部分想学建筑的同学在担心的是:数学难吗?画图多吗?
建筑学不是纯工科,数学要求并不高,通常只学微积分,对线性代数、概率统计涉及甚少。
但绘画、表达、逻辑构建能力的训练非常密集,动手能力和空间感知力是入门的关键。很多时候,你需要独自面对一张白纸,创造出一个解决真实问题的空间方案。
02
十字路口上的建筑学:“回头也有路”
说实话,建筑行业现在并不好过。设计院工资二十年几乎没涨,很多甚至发不出绩效;曾经体面的甲方房地产公司,如今也是风雨飘摇。
我们这届的硕博生,大量都在转行。有人转去做交互设计,进入互联网公司,负责界面与人机关系;有人跳到虚拟空间设计,做游戏策划、元宇宙建模;有人转去金融、咨询、考公;也有人卖保险,创业,进入文化创意、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
建筑学带来的“全人训练”,融合技术、人文、美学的复合能力,反而在不确定性时代提供了更强的适应力。
所以,如果你热爱设计,愿意用空间表达思考;审美扎实,动手能力强;对人工智能与空间感知的融合有兴趣;能接受高强度创作与批评;家庭能提供一定经济支持,短期对物质回报不敏感。那么,建筑学依然是值得一搏的理想主义路径。
而如果只占其一二,选择建筑会给你一个丰富而精彩的大学生活,同时“回头也有路”,建筑学可以给你的灵活就业提供不输的竞争力。
在我看来,无论是为了丰富的平台资源还是多元的就业机会,选城市某种程度上比选专业更重要。
选城市约等于选人生赛道的初始位置。很多人填志愿时只关注学校排名或专业热度,但其实,
你选的学校所在城市,往往决定了你未来几年的人脉、眼界、实习机会,甚至人生的默认轨道。
像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机会密度高,资源集中。但生活成本高、节奏快,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杭州、南京、成都、西安
等新一线城市
适合希望在生活和发展之间取得平衡的人,近几年很多央企、互联网、设计公司下沉到这些城市,机会也不少。
家乡省会城市或二三线城市
适合希望早早独立、减少家庭负担,或者有强烈归属感的同学,这类城市也完全可以是你的起点。
03
热爱和资源,是不让自己后悔的关键
最后想分享一些大家老生常谈的“热爱”。大多数的我们在面临志愿报考的时候都会听到两种相悖的说法:一是“热爱才能抵岁月漫长”,选一条自己喜欢的路人生会更有干劲;另一边又是“把兴趣当工作就会渐渐失去兴趣”,理想主义终究会向生活琐事低头。
我学建筑是出于热爱,所以我享受过、快乐过,但面临找工作的时候我也在苦苦挣扎,所以经常我会思考”热爱“在我心中的分量。
热爱重要,但请把“热爱”变得具体一点。
在现在不确定性加剧的时代,只有你真正热爱的事情,才可能让你在周期低谷里坚持下去。但问题是,热爱不能停留在空泛的词语上,而要具体到日常生活细节。不是“我喜欢文科”,而是“我是否享受大量阅读和写作”;不是“我喜欢设计”,而是“我能接受反复被推翻再重来吗”?
把热爱拆解成日常行为细节,问自己能不能长期投入、不感到排斥。
你可以利用暑假时间去看看这个专业的课程表和学生作品,多刷一些在读生或毕业生的分享,找时间体验一两个真实项目,比如夏令营、实习、访谈,想象一下自己是否能接受这样的学习和工作节奏。这些具体的、落到地面的细节可以成为检验你热爱的“标尺”。
那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
先从你家里有哪些资源开始盘一盘,资源不只是有没有关系有没有钱,而是广义上的你从哪里起步更容易积累优势。
大致可以分成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两类,显性资源是直接可见的起跑线优势;隐性资源是家庭氛围、文化资本、教育背景。比如父母在某个行业工作、有人脉,可以提供实习、推荐、行业认知;有亲戚、熟人从事某个行业,可以提供行业信息、实际路径建议,这些都是显性资源。很多人忽略的是,
你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信息、讨论的议题,是一种隐性资源。
比如家里喜欢讨论社会、历史、文学,可能更适合文社类专业;如果父母本身逻辑思维强、擅长数理分析,可能在理工科的学习上更有耐心。
很多人在填报志愿时,会对一些冷门专业或方向产生兴趣,可能是因为它听起来有趣、有意义、有远景。但在选择之前,建议你务必冷静地评估一件事:你的心理韧性够不够强?
这里的“冷门”,不光是指分数低的专业,也包括学科交叉、发展路径不明确的领域;社会认知度低、投入产出比不清晰的方向;需要长期积累、但前期难以获得反馈和认可的研究型专业。冷门不是不能选,但它意味着你需要付出更多的情绪劳动、探索成本和沟通成本。
建议你自问三个问题再做决定:这个方向是否真的让我想深挖,而不是只是看上去有趣?如果三年五年内没有结果,我还能坚持吗?我是否有独立规划的能力和情绪支持系统?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不要因为分高就去“卷”热门专业,不要因为听起来高大上就冲动填报,不要以为进了好大学人生就一帆风顺。
真正值得走的路,一定要和你的人格特质、生活习惯、成长轨迹匹配。也别怕选错,你不是18岁定终身。
成长是不断认清自己、做出修正,再踏上新路的过程。祝每一位读完这篇文章的你,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向,被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录取,也在未来的人生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