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桑拿天将贯穿南北”冲上热搜,同日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首次发布。未来气温有多高?高温、高湿会对身体有何影响?“桑拿”天气,我们该怎样安然度过?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健康风险预警:预计7月2日20时至3日20时,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东北地区北部及内蒙古、新疆等地高温健康风险较高;江苏、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高;其中,江苏北部、山东中东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黑龙江东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极高。
未来一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强度逐渐增强,部分地区有37~39℃高温,局地最高气温将超过40℃。中央气象台7月2日18时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7月3日白天,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四川东南部、重庆、华南北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浙江西北部、新疆吐鲁番等地局地可达40℃以上。
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与常规高温预警不同,更多表征了高温对健康的影响,反映了温度升高可能导致疾病风险的增加。预警等级由日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两项风险阈值指标来划分,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极高风险,其中低风险和中等风险不面向公众发布。
未来一段时间,四川盆地、华北、东北降雨频繁,并伴有分散性的强对流天气。高温天气将覆盖江南、华北南部以及华南大片区域,大气含水量高,闷热的桑拿天将贯穿南北。
气象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为高温天气。连续3天及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为高温热浪。“桑拿天”指空气湿度大的高温天气,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风速小,感觉非常闷热,类似蒸桑拿。而“烧烤天”则是空气湿度小的高温天气,易出现极端高温。
相同温度下,湿热和干热哪个更难熬呢?当空气中温度和湿度均过高时,人体通过出汗散热的效率会变低。气象学一般使用“湿球温度”来表征气温变化对人体的影响,通常认为,当湿球温度达30℃以上,人就会感觉窒息般的湿热;达到35℃,人就可能因无法排汗而导致代谢紊乱,造成生病甚至死亡。
高温、高湿是一对夏日“双煞”,在它们的相互影响下,人体全身血管扩张、大量出汗甚至脱水。这种天气会影响睡眠,让人辗转难眠,且夏季昼长夜短,易睡眠不足,提高血压和心率的平均水平,增大心血管系统的工作压力。高温还会引发中暑,导致户外工作者发生中暑。持续高温还会让心情易烦易躁,严重者甚至会“情绪中暑”而导致行为失控,与人发生摩擦或争执。高温、高湿天气出汗量增大,可能让体内钾、钠等电解质流失,导致低钾/钠血症的发生。潮湿、不流通的空气易滋生病菌,空气中增多的过敏原还会加重过敏等呼吸系统疾病负担。高温积蓄体内让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高湿则让人胸闷气短、喘不上气。这些变化可能导致血液黏稠、血氧含量下降、心跳变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进而增加心脏泵血负荷,引起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甚至心肌梗死。
面对“桑拿天”,可以从内到外调养身体。感到闷热不适时,及时打开空调,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当室温降至体感舒适范围后,可将“制冷”模式改为“除湿”,降低室内湿度。注意适当通风、不要彻夜开。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将空调调至26℃左右更舒适,有脑梗、高血压病史的老人更要注意。尽量穿轻便、浅色、棉质、透气的衣物,如需外出,可戴上遮阳帽和墨镜,出门前涂抹防晒霜,在户外应每隔两小时重新涂抹一次。注意补充水分,尽量少喝凉水或冰镇饮料。适当吃一些菠菜、香蕉、红薯等含钾量丰富的食物。大量出汗后,可额外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饮食应以清淡口味为主,避免过食生冷和油腻辛辣的食物,减少生冷食物的摄入,推荐在“桑拿天”喝点粥。荷叶绿豆粥、薏米红豆粥、丝瓜粳米粥等都有益消暑化湿。注意生活规律,不要过度熬夜,最好中午小憩一会。温度高、湿度大时不利于身体排汗,建议减少剧烈运动,并将锻炼安排在凉爽的早晨或傍晚,选在空气流通的室内进行。心情平静,交感神经张力就会下降,血压、心率、代谢、体温也随之下降。感觉烦躁时,可以用击掌和跺脚的方法缓解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