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开售后三天内,销售业绩惊人,但随之而来的用户退订潮也引发了广泛关注。YU7在开售3分钟内就收获了20万订单,一小时内订单数接近29万,创下汽车销售史上的新纪录。这一成绩让小米市值单日飙涨500亿港元,雷军个人财富也大幅增长。
销售门店变成了狂欢现场。北京某小米门店的销售人员小王连续工作18小时,声音嘶哑却兴奋不已:“开售当晚我们店就接了800多单,现在锁单量还在增加。”按每台提成800元计算,这家店销售人员三天内人均收入近13万元,轻松超越全年业绩指标。
然而,交付周期成为问题的关键。小米汽车APP显示,选择入门标准版的消费者需等待53-56周,Pro版用户等待48-51周,即便选择最贵的Max版本也要等待33-56周。这意味着最早下单的用户,提车时已是明年夏天。预定用户李先生在社交平台抱怨:“我的交付排期在2026年,这意味着我要多交数万元新能源购置税,旧车置换还要折价。”各大投诉平台上,类似的不满声音汇聚成退订浪潮。
竞争对手迅速抓住机会。极氪销售率先打出广告:“退订小米?定金我们补!”蔚来、智己等品牌也承诺为转单用户全额补贴5000元定金。小红书上,数十个汽车品牌销售账号开始精准“捕捞”焦虑的小米预定用户,这场行业“截胡”大战将SUV竞争推向新高潮。
产能瓶颈是这场风波的根源。小米亦庄工厂一期15万辆产能早已满载,二期工厂刚投产同样为15万辆,但完全释放产能仍需时间。即便24万订单不再新增,工厂也需要集中全部产能生产十个月才能消化现有订单。此外,仍在持续交付的SU7系列进一步加剧了产能与订单间的鸿沟。
更尖锐的质疑指向产品策略。售价32.99万元的顶配Max版交付最快,而25.35万元的标准版等待时间最长,相差达20周。这种安排被部分业内人士解读为引导用户购买高利润版本的营销手段。尽管小米解释“不同版本生产复杂度不同”,但未能完全消除市场疑虑。
黄牛乱象进一步扭曲真实需求。二手平台上涌现大量“全新未拆封YU7订单转让”信息,部分黄牛通过技术手段抢单后加价转卖,损害了真实消费者权益,虚增了表面销量,让市场难以判断真实需求。
面对风暴,雷军坦言:“说实话,能拿到这么多订单远超我想象。”但他也承认,把热度转化为实际交付是更艰巨的挑战。随着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披露小米竞得亦庄新城工业用地,第三工厂建设已提上日程。这座预计2026年投产的工厂将成为小米实现年产百万辆野心的关键落子。
交付倒计时已经开始。在消费者可能等待一年的周期里,竞品车型推陈出新、技术迭代与价格调整将持续冲击市场耐心。当销售坐收“横财”的狂欢散去,真正考验小米汽车的时刻才刚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