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3日,武汉市汉阳区弘桥小学发生一起校园悲剧。一年级学生谭某在校内被教师刘某驾车撞倒并二次碾压致死。监控显示,刘某启动车辆时未注意到蹲在车前玩耍的谭某,导致惨剧发生。校方起初未如实告知家属伤情,事后被质疑安全管理存在重大疏漏。
孩子去世后,母亲杨女士身着职业装赶到现场维权。因妆容得体、情绪克制,她遭到部分网民恶意攻击,被质疑“炒作想当网红”、“借机讹钱”、“三天换两双香奈儿鞋”。部分言论甚至攻击她“不够悲伤”、“冷血”,甚至编造谣言。杨女士曾劝阻情绪激动的亲属,冷静质问校方,却因此被曲解为“动机不纯”。
6月2日,杨女士在朋友圈发文“孩子,你是不是很孤单?妈妈想去陪你”,随后从24楼坠亡。邻居证实其丧子之痛是主因,网暴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肇事教师刘某因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刑拘,后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认罪认罚、赔偿获谅解)。校长及分管副校长被免职,相关责任人被立案调查。参与网暴的600余个账号被封禁,但无公开追责报道。司法解释明确“网暴致人死亡可公诉”,但实际追责困难。
公众以“完美受害者”标准苛责杨女士,将职业装曲解为“冷漠”,无视其地产销售冠军的职业背景。从自媒体造谣赔偿金额到网友攻击衣着,每个环节都在助推悲剧。家属反映校方回避沟通,甚至阻拦杨女士进入校园。事件本质是校园安全管理失责,却演变为对受害者母亲的道德审判。
电影《恶意》中梅婷饰演的母亲“尤茜”为救患病女儿在酒吧打工,因穿豹纹吊带遭网暴“不爱女儿”,与杨女士经历高度相似。导演回应称影片聚焦“网络暴力共性”,未明确承认原型,但承认取材现实。部分观众批评电影将杨女士的职业装改为“豹纹裙”,置业顾问身份改为“酒吧女”,模糊了维权无门的核心矛盾。电影宣发关联杨女士事件上热搜,被质疑“揭家属伤疤营销”。
网暴者仅凭碎片信息审判他人,一句恶评可能成为致命凶器。法律需强化“首恶追责”,平台应完善言论溯源机制。未知全貌时,避免用“妆容”“衣着”评判受害者;系统反思,严惩校园安全责任人,避免维权无门酿成二次悲剧。杨女士的绝望不仅是网暴所致,更是校方推诿、公权漠视的结果。推动制度完善(如吹哨人保护、网暴追责),比苛责个体“脆弱”更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