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刘师傅坐在诊室里,眼神惶恐不安,泪水止不住地流淌。“医生,我只是偶尔便秘、肚子不舒服,怎么就肠癌了?”他喃喃自语。刘师傅是一名装修工人,身体一直硬朗,平时大鱼大肉也不少,烟龄二十多年。近一年来,他常觉得肚子咕咕叫,排便不规律,有时拉稀,有时又便秘。他以为是年纪大了肠胃虚了,没太在意。直到最近,饭量变差,人也消瘦了十多斤,体检时才发现竟然是直肠癌中晚期。“我要是早知道这些不是小毛病,可能就不会拖到今天……”他后悔地说。
“便血”并不是肠癌的唯一早期信号,肠癌早期症状往往很隐蔽。除了便血和腹痛,还有五种异常可能是肠癌的预警信号。首先是排便习惯改变,比如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总有“便不尽”的感觉。这通常是由于肠道内长了肿瘤,影响了排便通畅。其次,大便形状变细或扁条状,这是因为肠腔被肿瘤压迫,大便通过通道变窄。第三,不明原因体重减轻,尤其是没有刻意节食或运动的情况下减重5%以上,这是肿瘤耗能的表现。第四,腹部胀痛、隐隐作痛,这是因为肿瘤造成肠腔狭窄,粪便和气体排不出去,引发胀痛。第五,贫血或长期乏力,右半结肠癌不会明显便血,但会在体内持续少量出血,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脸色苍白、容易疲倦、头晕眼花等症状。
近年来,肠癌有年轻化趋势,主要与饮食偏好重油重肉、缺乏膳食纤维、久坐少动、长期熬夜和压力大等因素有关。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肠癌在我国城市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排第二位,女性为第四位,且发病人群有下移趋势。
40岁以上或有肠癌家族史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肠道筛查,包括大便潜血试验、肠镜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年轻人如果出现上述五种异常,也应尽早就诊,排除问题。2023年《国家消化道肿瘤早筛指南》推荐,普通人群50岁开始筛查,高风险者建议40岁开始。
预防肠癌的关键在于改变日常饮食结构。建议多吃深色蔬菜、粗粮、菌菇和豆类,控制红肉摄入量不超过每周500克,少吃加工肉类、油炸食品和含防腐剂食品。每天规律排便,形成定时如厕习惯,避免粪便在肠道中长期滞留。
网上很多人一看到肠癌的早期信号就开始自查、自补、自吃草药,结果错过了最佳诊治时机。身体有异常,第一时间去医院检查才是正确的做法。任何症状都不能替代专业检查,一次肠镜检查可能挽救你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