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天空云层很厚,但气温依然高涨。7月16日9时10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当天气温达到37℃,这是今年第17个高温日。
伴随着高温的是夏季雷雨。早晨青浦、金山等局部地区出现了零星小雨。随着云雨区南压,午后到夜里上海的云量进一步增多,局部地区还会有短时阵雨或雷雨。
这波酷热不会持续太久,本周前期以晴热为主,后期湿度增加,体感将从“干煎”转为“闷蒸”。周四上海位于副热带高压边缘,最高气温维持在高温线上下,雨水范围和强度会升级,局部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周五起偏东气流带来阵雨,最高气温微降至33℃~34℃,但由于湿度增大,体感依然闷热。
为什么体感温度总觉得远超气象预报?气象专家解释说,气象上所说的温度是指自然状态下自由流动的空气温度,测温时温度表放置在百叶箱里,距离地面1.5米高,百叶箱还要放在空旷的草坪上,因此与顶着烈日走在柏油马路上的体感温度有很大差距。另外,空气湿度也会影响体感温度。如果空气干燥,汗液容易蒸发带走身体热量;若空气湿度大,汗液难以蒸发,体感更加炎热,即所谓的“蒸桑拿”。
面对高温,建议及时补充水分,出汗过多时适当补充淡盐水或电解质水,并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同时保持室内通风,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定时开窗换气。外出时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如果出现中暑症状,及时使用解暑药品,严重时立即就医,警惕热射病的发生。
据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分析师介绍,今年第5号台风“百合”已停止编号,对我国没有影响。但在“百合”南侧的水汽输送带上有一块对流正在逐渐脱离,这个扰动可能在7月17日至18日发展为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并可能从19日起给华南、江南、云贵等地带来明显风雨天气。“韦帕”生成后,未来较大概率将奔向我国华南沿海一带。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台风呈现出异常特征。研究表明,全球台风频数将减少,但平均强度、降水率以及强台风的数量和发生天数将增加。西北太平洋及登陆我国的台风正经历强度增强、生成位置和移动路径更偏北、极端降水增强增多等变化。对此,应提高台风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基础设施抗台标准,建设“海绵+韧性”城市,并提升社会响应能力。
近年来,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每年约有26个台风生成,其中13个左右影响我国沿海,7个左右登陆我国。近年来台风生成频数和影响我国的台风频数略有减少,但台风强度却在增强。例如,2024年11号台风“摩羯”以超强台风级别登陆海南文昌,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秋季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因台风强度增强和沿海经济高速发展,台风造成的灾害也在逐年增加。近几十年来,虽然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和登陆频数略有减少,但台风路径整体西移,登陆点存在向北偏移趋势,特别是华东沿海地区台风发生的年频数和受台风活动影响的时长均呈显著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