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改编自粤剧《帝女花》旋律的说唱歌曲《大展鸿图》在海内外热播。这首融合传统唱腔与现代流行元素的歌曲,在短视频平台获得超10亿次播放,并在海外引发广泛传播。纽约时代广场有年轻人自发表演,伦敦唐人街商铺循环播放,甚至登顶Spotify华语歌手月听众数第一名,吸引不少外国网友留言“求翻译”。这部诞生于1957年的粤剧经典在68年后以新面貌征服了当代观众。
《大展鸿图》走红的原因在于年轻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转译能力。原作《帝女花》讲述的是明末长平公主的悲情故事,歌曲开场哀婉的唱腔瞬间把人拉回1959年任剑辉、白雪仙演绎的粤剧经典电影。然而,美国嘻哈音乐的碎拍鼓机迅速切入,将粤剧与现代说唱这两种看似不搭界的元素糅合出一种奇妙的和谐。主创团队采用短视频时代的表达手法:前奏保留原版经典梆黄腔调,副歌则切换成强劲鼓点。歌词中的白话口语延续了粤剧“旧瓶新酒”的创作方式,本质上是Z世代用自身熟悉的审美语言完成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观察B站、抖音等平台的二次创作,发现年轻观众更喜欢通过剪辑、翻唱、Cosplay等方式参与其中,将戏曲变成可参与的活态文化。
《大展鸿图》的海外走红映照出中国戏曲国际传播的潜在路径。长期以来,戏曲出海面临语言门槛高、形式认知隔阂和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而这次改编作品的成功提供了启示:即使不懂粤语,电子节奏与戏曲唱腔的碰撞本身就能形成审美冲击。社交平台如TikTok、Instagram Reels上挑战赛的爆发,让短视频时代的碎片化传播成为传统艺术的“扩音器”。当戏曲唱段成为手机里的“15秒高光时刻”,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大门。
面对现象级传播,还需系统发力。在创作端,应鼓励更多跨界实验。广东粤剧院近年推出“粤剧+摇滚”livehouse演出,上海越剧团尝试戏曲主题剧本杀,这些探索证明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被重新诠释。但创新不能止于形式拼贴,更要抓住经典与时代的共鸣点。在传播链上,要构建“传统文化IP库”,降低二次创作门槛,让人人都能成为戏曲创作者。真正的创新,应该既有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又有真诚的表达。当90后、00后开始自发为传统文化“打call”,当戏曲的现代表达能引发全球共鸣,文化传承的真正密码或许就在于给经典一个青春的拥抱,给传统一个时代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