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去世后,张凤琴才意识到她们乘坐的救护车并非医院的正规车辆,随车的医护人员也不是该医院的工作人员。在叫车前,医生曾提醒张凤琴一家要小心外面的黑救护车,建议找车身有医院标识的救护车。这对靠种地和低保生活的夫妇认为“有医院标识”是辨别救护车合规性的唯一线索。
2025年8月5日上午,家人按照这个标准找到了一辆救护车,并给跟车医生转了1万元,将患有罕见免疫性疾病的女儿紧急从长春送往北京求医。从长春到北京大约需要12小时车程,但车辆上路不到一小时就出现了问题。供给女儿的氧气不够了,救护车两次下高速寻找氧气瓶。家人希望查看监护仪了解生命体征,但被医生阻拦。随后,女儿的心率开始下降,虽然进行了胸外按压并注射了抗心衰药物,但最终还是在当晚去世。当时车行至北京通州,尚未抵达目的地,便连夜返回了长春。
这一悲剧引发了人们对黑救护车的关注。国家应急医疗专家、原平顶山市急救中心主任武秀昆从事急救工作30多年,深知病人对医疗转运服务的需求有多迫切,而专门承揽转运业务的“黑救护车”带来的危害同样严重。这类车辆往往盯上的是弱势的病人,普通人很难一眼辨别真伪。它们混迹于常规救护车之间,游离于监管视线之外,成为各方默许的一门灰色生意。尤其在医疗资源紧缺的地方,这种乱象更加突出。
黑救护车的存在比想象中更为普遍,其危害也常常被低估。规范的医疗转运服务依然稀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