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杭州余杭区仁和、良渚街道的居民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臭水”危机。水龙头里流出的不再是清澈的水,而是弥漫着下水道或死鱼烂虾恶臭的液体,即便烧开也无法去除。这场水质危机瞬间击穿了公众对城市供水安全的心理防线,矿泉水被抢购一空,日常生活陷入停滞。尽管余杭环境水务集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切换水源并冲洗管网,并于当日傍晚宣布出厂水质与主管网恢复正常,但次日的情况却并未好转:黄水、杂质、刺鼻的消毒水味,甚至前置过滤器被堵塞,棉柔巾测试惊现深褐色沉淀物。
这起事件揭示了城市供水系统在应急响应、末端管理,特别是二次供水环节存在的问题。水务公司承诺减免5吨水费,但对水质异常可能引发的健康风险及居民净水设备损失避而不谈,这种态度加剧了公众的不满与质疑。城市供水作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生命线,任何一环的脆弱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动摇民生根基。必须直面问题,彻底升级城市供水安全防线,否则类似的“臭水”事件可能会再次发生。
要将“臭水”彻底逐出市民生活,并确保“放心水”成为常态,城市供水体系的系统性升级已是刻不容缓。水源地保护是不可逾越的红线,任何对源头水质的妥协都是对公众健康的犯罪。城市供水管网的老化与维护滞后也是隐形杀手,必须加速推进老旧管网的更新改造,从物理层面阻断二次污染的路径。
真正的症结往往在于“最后一公里”——二次供水。高层建筑的二次供水设施直接决定了居民饮用水的品质。新修订的《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2025)》已于2025年5月30日发布,并将于2026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这部新国标增加了“二次供水”、“无负压给水设备”、“运营单位”等关键术语定义,将“储水设备”明确为“水箱(池)”,并对水质检测指标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些看似技术性的调整实际上对二次供水设施的卫生管理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供水企业和物业管理单位必须立即行动,严格对照新国标,定期对水箱、管道进行清洗消毒,并强制性公示水质检测结果。
建立健全常态化的风险评估与应急演练体系,是城市供水系统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的关键。城市供水部门应定期进行水质风险评估,识别并消除潜在隐患。例如,在过往的隐患排查中,曾发现水闸“电源操作箱损坏”、供水企业“无防护服,防毒面具仅1件”以及“救生圈老化”等问题。这些细节的疏忽如同埋设在城市肌体中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因此,必须立即整改这些具体隐患,并补充必要的应急物资。同时,应常态化开展贴近实战的应急演练,模拟复杂场景,全面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升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
引入并强化公众监督机制同样至关重要。水务公司在危机应对中不能仅仅停留在水费减免的层面,更要主动关注和评估水质异常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对居民净水器滤芯等财产造成的直接损失,并探索更为全面、人性化的赔偿与沟通策略。信息透明是建立信任的基石,畅通居民投诉和反馈渠道,让居民从被动的“被告知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共同构建城市供水安全的社会共治格局。毕竟,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民心所向。
饮水安全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民生福祉的底线。从杭州“臭水”的警示到“放心水”的保障,需要政府、企业、公众以高度的责任感,共同将安全防线筑得更牢、更细、更实。这不仅是技术与管理的挑战,更是对城市治理智慧与人文关怀的终极考验。让每一滴水都清澈甘甜,这是必须实现的承诺,也是衡量一个现代文明城市的核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