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美国“Military Watch”网站援引歼-35量产型资料,认为这款隐身战斗机的服役标志着中国海军步入隐身时代,成为西太平洋对抗的核心力量,对F-35构成威胁。
文章指出,歼-35的最大优势在于性价比。大部分技术都是为歼-20开发的,研发成本远低于其他五代机。这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苏-27和苏-30的售价只有F-15的一半不到的情况,当时卢布贬值和外汇紧缺是重要因素,但新生的俄罗斯未计算研发成本,仅凭制造成本定价也是关键。对于歼-35而言,站在歼-20的技术基础上,意味着试飞风险显著降低,同时具有经济优势,符合国内希望快速扩大五代机装备规模的需求。
然而,作为比歼-20晚七年服役的战机,歼-35面临特殊挑战。正在试飞的歼-50预计在2030年服役,留给歼-35的量产时间仅有五年。中航工业前几年基础薄弱,无法同时开发两款五代机,导致歼-35立项较晚。尽管从2025年10月首飞到量产交付不到四年,创下五代机最快试飞纪录,但仍难以弥补与歼-20的时间差距。
国内六代机的研发速度也参照了歼-20的发展进度。歼-20S预计量产持续到2030年前后,届时歼-36将成熟,两者交接顺畅。中航工业希望避免再次出现两款六代机研发间隔多年的情况,因此歼-50几乎与歼-36同步发展,预计2030年左右服役。届时,尽管歼-35仍有升级潜力,但海空军未必愿意继续采购。用“Military Watch”网站的话来说,“歼-35很快就会被歼-50取代”。
考虑到中航工业为量产歼-35准备的设施以及其优秀气动布局带来的战斗力,这种浪费令人惋惜。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效仿美国F-16的发展模式,在歼-50量产后将歼-35产能转向出口。美国空军多年前已停止采购F-16,但生产线至今仍在运转。前两年F-16影响F-35生产效率时,洛克希德马丁甚至不惜将F-16V产线转移,只因手中订单利润丰厚。
预计到2030年后,国内将列装两款六代机,但这并不意味着会立即出口歼-50。全球装备五代机的国家仍然较少,过早出口歼-50可能浪费战略优势。因此,未来国内将形成歼-36和歼-50自用,歼-20逐步停产,歼-35专供出口的格局,直到适合出口六代机的时机到来。从这一点来看,歼-50取代歼-35不仅不是坏事,反而可能促进国产战斗机出口热潮。
国内从80年代开始出口歼-7,到现在主推歼-10CE和“枭龙”,主力战斗机销售始终未能进入主流市场。虽然歼-35在2025年才问世对其后续发展不利,但凭借F-35独领风骚的时代机遇、低成本优势及2030年放开技术管制的特殊待遇,它仍有机会攀登国产战斗机出口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