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刚落下,济南西郊的杨树林里突然亮起几十道手电光。五十多岁的王建国猫着腰,手指在树干上轻轻一掠,那只正往树顶爬的金褐色小东西就被捏在了指尖。“嘿!又一个!”他咧着嘴把战利品扔进塑料桶,桶里立刻响起窸窸窣窣的碰撞声。三米开外,他八岁的小孙子踮着脚扒开树根处的落叶,突然尖叫起来:“爷!这儿有五个洞!”
这可不是普通的夏夜纳凉活动。每年六到八月,山东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会举着手电筒在树林里展开地毯式搜索。他们要抓的是知了猴,在济南叫“节流龟”,菏泽人喊它“爬叉”,青岛人则喜欢叫“马猴儿”。这东西如今是实打实的金疙瘩——夜市摊上能卖到一块五一只,电商平台某店铺销量已突破三百万件。
临沂的烧烤摊主赵大勇最清楚知了猴的行情。每天凌晨四点,他都要去农批市场抢最新鲜的货。“昨儿个来晚十分钟,两百斤的货就被淄博来的饭店老板包圆了。”他边往铁签上串知了猴边念叨,“现在养殖的都供不应求,更别说野生的了。”油锅里翻滚的金黄色小东西散发出奇特的焦香,隔壁桌的食客忍不住伸长脖子:“老板,先给我来二十串!”
在青岛即墨,王培兵正带着工人打着手电在柳树林里“扫荡”。六十亩的养殖基地里,手电光像萤火虫似的在树丛间游动。“这片地去年投了八千根卵枝,现在每晚上能收上万只。”他蹲下身扒开湿润的泥土,密密麻麻的蝉洞像微型火山口般排列着,“一亩地刨去成本能赚六千多,比种玉米强三倍。”几个村民蹲在田埂上抽烟,盘算着明年要不要把自家麦田改成“知了猴庄园”。
山东人能把知了猴玩出花来。济南芙蓉街的老字号“金蝉坊”里,老师傅正在玻璃柜前表演绝活——活知了猴现炸现卖。油温烧到七成热,裹着盐粒的小东西下锅瞬间卷成金球,捞出来时外壳脆得能听见“咔咔”声。“得趁热吃,”常客老李捏着知了猴的尾巴示范,“先嗦口壳上的椒盐,再咬开背上的软肉,那鲜劲儿跟蟹黄有一拼!”潍坊某食品厂推出的知了猴酱,拌面吃能鲜掉眉毛,据说已经卖到了韩国超市。
短视频平台上,“山东人晚上集体行动”的话题播放量突破两亿。有个德州小伙拍的视频特别逗:他在果园里转悠,镜头突然对准树干上正在蜕皮的知了猴。“快看!这哥们正在上演金蝉脱壳真人秀!”评论区瞬间炸锅,河南网友留言:“俺们这叫爬叉猴,昨晚上刚抓了半矿泉水瓶。”江苏网友不服气:“我们这卖三块一只,你们山东人太会做生意了!”
不过专家提醒,这波“知了猴经济”背后藏着门道。山东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的教授解释,野生知了猴要在地下生长三到五年,过度捕捉确实会影响生态平衡。“现在推广的柳树养殖模式挺好,既保护野生种群又能创收。”他指着实验室的标本说,“其实每亩地投放卵枝的数量很有讲究,太密了反而影响成活率。”
夜幕下的沂蒙山区,村民老周家的院子亮如白昼。十几个妇女围着塑料盆分拣知了猴,小女儿把刚抓来的倒进盆里,溅起的水花引来一阵笑骂。“今天收了八百多只,明天赶集能卖千把块。”老周抹了把汗,“比打工强,就是得熬夜。”村口停着外地牌照的冷藏车,商贩正挨家挨户收购,知了猴的叫声和讨价还价声混成一片。
这波热潮还带火了周边产品。临沂某网店推出的“捉猴三件套”——带刻度瓶的专用手电、可伸缩捕虫网、便携式饲养盒,月销过万。有买家晒图吐槽:“装备买齐了,结果一晚上就逮着三只,全让隔壁二婶家狗给吓跑了!”
在淄博的某家私房菜馆,主厨正在研发新菜“金蝉抱玉”。焯过水的知了猴裹上虾茸蒸制,摆盘时还要点缀可食用金箔。“这道菜定价288,周末都得提前预约。”服务员指着玻璃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好多上海客人专门坐高铁来吃,说比法餐的蜗牛够劲儿。”
夏夜的微风吹过黄河岸边,无数手电光仍在树林间闪烁。对于山东人来说,抓知了猴早就不只是舌尖上的享受。就像济南退休教师张美霞说的:“带着孙子打手电找知了猴的时候,总想起我爹当年带我的样子。这小东西把三代人的夏天都串成串儿啦!”她手里塑料袋哗啦作响,里面装着今晚的收获,也装着抹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