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下午,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称,7月8日,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7月15日,全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非洲次撒哈拉地区、东南亚地区、印度洋沿岸及岛屿、西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或亚热带区域呈地方性流行。2008年,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广州白云机场发现了中国内地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2010年,东莞市发生了我国首起基孔肯雅热社区暴发疫情,共发现病例253例,其中确诊病例65例,疑似病例188例。
基孔肯雅热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关节炎和皮疹。其他症状可能有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畏光,结膜充血或出血。皮疹常见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关节痛常表现为游走性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以侵犯小关节(如指关节)多见;关节痛常伴随发热症状出现,可持续数天或数月。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出行前进行出境前健康体检,及时查看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归国人员在入境后12天内需主动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12天的境外旅居史。入境前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并告知海关检疫工作人员近期旅行史及在当地是否有蚊虫叮咬史,配合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隔离治疗。
东莞2010年的基孔肯雅热疫情是该市首次报告的社区暴发疫情。当时,省卫生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成立了防控基孔肯雅热疫情领导小组,并组建了疫情防控专家组和医疗救治专家组。此外,还派出医疗救治专家组到东莞市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并制定了《东莞市基孔肯雅热患者居家医学观察和住院治疗指引(试行)》。
此后,茂名、广州、杭州等地的口岸也陆续发现过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而2010年发生在东莞的疫情则是我国首起基孔肯雅热社区暴发疫情。研究表明,这起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毒株为中/东/南非流行株,与泰国2008、2009年同基因型毒株同源性达99%。论文结论认为,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是疫情防控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