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非”反超“985”,一张志愿表里的时代洪流 就业优先成新趋势!当前,全国各地高考招生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各大“魔幻志愿填报”频频冲上新闻热搜,引发社会关注。看到“985分数报考‘双非’”“本科分数报考专科职校”的反向操作,评论区满屏都是“点赞认可和羡慕”,不少读者留言“定向生,工作应该稳定”“听着就像有铁饭碗的大学”“就业才是硬道理”。这些共鸣背后反映了升学选择的新逻辑和大趋势——从“唯名校论”转向“就业优先”。
升学选择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就业确定性、专业为王、名校光环褪色。
职业“确定性”溢价明显。“军警热”“师范生热”集中在高招提前批录取中,包括军事、公安、航海、消防、飞行技术等特殊专业类型的本科招生,以及定向培养军士生等专科招生。以前,“提前批录取”被认为是“低分高就、逆袭名校”的跳板,如今情况发生了转变:主动选择“高分低就”越来越普遍。近年来提前批分数线水涨船高,正是因为提前批高校中的“特殊专业”和就业进行了强绑定。海关学院、公安大学、刑警学院这类院校共同点是:毕业即对接公务员、警察、机要系统。用家长的话说,“读完就有编”。在就业寒潮里,“确定性”被标上了高价。
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它今年在江苏录取位次较2024年提升了4000多名,超过去年上交医学部在江苏的分数线,也超过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东南大学在今年的提前批录取分数线。上海海关学院是海关总署直属学校,其“高就业率保障”对普通家庭有着极强吸引力。学校发布的2023届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党政机关为主要就业渠道,落实297人,占比49.5%。在今年高分投档线上热搜后,学校招生处工作人员表示,公务员录取比例远超社会平均水平,“如果想进海关,除了我们学校,基本没有别的选择了。”
类似的,江苏警官学院2024届毕业生入警率99.44%,总体初次就业率95%,在公安领域竞争力拉满。北京电子科技学院2024年应届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6.47%。604分考生贺显贻报考的武昌职业学院定向军士项目学制3年,毕业后直接进入部队相应专业技术军士岗位服役,享受士官待遇。
高职院校也在逆袭。全国51所职业本科院校中,物理类平均超本科线31分,历史类平均超23分。有高职“小清华”之称的深圳职业技术大学2023年首次设置6个职业本科专业,当年最低物理组录取分数为559分,超出本科控制分数线117分,相似分数在广东甚至可以被一些“211院校”录取。杭州一位602分考生去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读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与控制技术,该专业和轨道交通、高铁等行业深度绑定,专业应用性强,就业有保障。可见,职校不再是“低分兜底”的代名词,在产业强省里(如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优质职业本科正在成为“新一本”,考生选择它们,更多是出于就业导向和产业对接的主动选择,而非分数无奈。
过去十年间,“冲名校、调剂专业”曾是高考志愿填报的普遍策略。但近年来,这种观念正在被颠覆。从数据中可以看到“专业实用主义”正压倒“名校崇拜”。比如,江西瑞昌某中学的三名高分学生因没有填清华北大的志愿而根据专业选择了自己心仪的学校遭班主任怒斥,此事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说明学历神话被打破,名校走下神坛。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985高校提前批中冷门专业录取线走低甚至遇冷,而“双非”“职校”类院校反超985的专业主要集中在智能制造工程、计算机应用工程、刑事科学技术、网络安全与执法等,多与当下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专业实用性强。这说明在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专业的“变现能力”正在超越学校的“品牌价值”,名校光环正逐渐“褪色”。
传统升学逻辑加速瓦解的背后,经济、政策、市场起主导作用。“稳就业”成为关键词。近年来,经济发展放缓,经济结构调整,深刻影响了家庭教育投资决策。互联网大厂裁员、教培行业整顿、房地产行业低迷,使得体制外就业的不确定性加剧。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毕业生找工作的“求稳”心态在持续加重,超半数毕业生认为工作“稳定最重要”,该比例比去年提升10个百分点。体制内成为“避风港”。
政策红利是中国家庭转变升学选择逻辑的深层动因。国家定向培养计划不断加码,公安联考、军士直招、师范“有编有岗”、医学“县招县用”——四条制度性通道,把“毕业即失业”变成“毕业即入编”。例如,2025年教育部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补贴提标、编制保障强化、专业发展体系化”三大核心变革,重塑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生态。河南省2025年通过“定向培养”计划招生公费师范生5000人,毕业即入编。教育部也在推动定向医学生培养,广东省2025年订单定向医学生招生2035名,基层医疗定向培养规模在扩大,这对县域及农村家庭极具吸引力。
另外,《职业教育法》认定,职教本科与普通本科“同层次、同待遇”。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显著提升,技能型人才的价值正在被重估。中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创新型人才和高级技工的缺口持续扩大。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化管理师等新职业、新行业给毕业生们指引了全新的就业方向,为技能型人才提供弯道超车的机会。这就导致顶级精英人才和高级技术“蓝领”人才备受青睐,而盼望着毕业就能当普通“白领”的群体人数“过剩”,学历通胀后走进社会,他们逐渐发现自己已经找不到位置。
如果把高考志愿比作投资组合,过去20年家长是“风险偏好型”——冲名校、搏概率;今天集体转向“风险厌恶型”——用高分买确定性。这背后折射了社会流动性预期的深层变化。
求稳发展、个人爱好、社会需求之间如何选?这一直都是每年高考后千万家庭面临的难题,也始终是教育培养的命题。综合各方面因素后,还是要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如果孩子渴望科研或创业,强行“求稳”可能让孩子过早地进入“职业倦怠”,给孩子的长久幸福埋下隐患。热爱才能“行稳致远”,克服“千难万险”。
今年报考武昌职业学校定向军士培养项目的贺显贻明确表示,自己的志愿报考是为了圆自己的从军梦,因为受舅舅的影响从小对军人这个身份就很向往和敬仰。这意味着她清楚定向培养军士意味着严格的训练、明确的责任。类似的,浙江学生吴哲轩以687分拿到空军飞行员录取通知书,他说自己从小喜欢钻研空气动力学知识,后来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到母校宣讲,飞行员的种子从此扎根。
“铁饭碗”虽稳,但也不是谁都能捧得“好”。这种“确定性”的另一面,是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可能变小。部分基层岗位发展空间有限,可能限制长期成长。公费师范生项目一般需履行6年服务期,违约需承担经济赔偿及信用记录影响。许多基层岗位的工作环境和内容也并不如想像中“美好”。有40多岁的民警曾倾诉撕开了警察职业的真实面貌——24小时值班,紧急出警,调解纠纷、管理治安、侦查刑事案件等,加班加点、假期备勤,与家庭聚少离多更是常态。在高压下,过劳成疾十分普遍。
热门专业也可能快速“饱和”,公安联考、海关国考、职教本科考公等政策可能4年后就收紧,因此要给自己留一条“二次流动”的后路,比如“专升本”“公安大学考法硕”。对于通过招飞的学员,在经过选拔后,表现优异者可在北大大学、清华大学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三年,让学员们有更加全面的发展平台。
归根结底,志愿填报从不是人生唯一次选择。相比于纠结“选名校”还是“选专业”,更让人警惕的是落入“路径依赖”的陷阱。那些能够持续保持生命力的人们,是不断刷新技能、不断自我迭代,才能和时代共振。所以,能决胜未来的,不是选择本身,而是选择后的“从不自我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