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岌岌可危 首相宝座摇摇欲坠。当地时间7月20日,日本第27届参议院选举正式拉开帷幕。522名候选人将争夺125个议席,这场选举被视为决定日本未来五年走向的关键战役。对于首相石破茂来说,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政治豪赌。如果执政联盟无法守住参议院过半数席位,他不仅可能成为21世纪日本任期最短的首相,甚至可能终结自民党长达70年的执政神话。
自民党和公明党在非改选议席中仅拥有75席,要维持过半数(125席),必须再拿下50席。然而,多家民调显示,石破茂的执政联盟支持率持续下滑,《读卖新闻》预测自民党在改选席位中可能仅获30余席,加上公明党最多10席,离目标还差近10席。一旦失守,修宪、安保法案等重大议题将陷入僵局,甚至连年度预算案都可能被在野党联手否决。
这次选举也被视为对石破茂个人的信任投票。自2024年10月上任以来,石破茂的内阁支持率从38%一路暴跌至20.8%,创下执政以来新低,不支持率飙升至55%。在日本政坛,支持率跌破20%就将进入下台区域,随时可能被党内逼宫。如果此次选举结果不理想,自民党内部反石破茂势力必然借机发难,要求他为败选负责。因此,石破茂的首相宝座已摇摇欲坠。
石破茂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日本正经历19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通胀危机。5月CPI指数同比上涨4.0%,连续6个月超过4%,大米、牛肉等食品价格涨幅尤为显著,5公斤装大米价格突破4200日元(约合218元人民币)。尤其是大米价格飙升引发了“令和米骚动”。尽管政府投放了储备米,但因日本农协操纵的中间商截留,导致实际流入市场的比例不足7%,民众依然面临“省着吃米”的困境。
与此同时,日本民众实际工资已经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5月跌幅达2.9%,创近两年最大降幅。这种现象直接导致民众购买力萎缩,家庭消费支出持续低迷。虽然石破茂政府推出加薪计划,承诺2025年实现“超越物价涨幅的工资增长”,并计划向全民发放2万-4万日元现金补贴,但中小企业因成本上升普遍缺乏加薪能力,政府的补贴政策被批评为“撒钱式救急”,无法根本解决结构性问题。相比之下,在野党提出的消费税减税等主张,在物价高涨的背景下更具吸引力。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也成了压在石破茂身上的巨石。特朗普政府称将对日本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并威胁若日本反击,税率将叠加至50%,首当其冲的汽车产业年出口额达20万亿日元,涉及550万就业岗位。丰田、本田等车企股价因特朗普关税威胁应声下跌超4%,日本GDP预计因此下滑0.8%。石破茂的应对政策却堪称骑墙。一方面,他表示“不会牺牲国家利益妥协”,拒绝在农产品关税上让步;另一方面,又不敢彻底得罪美国,毕竟日本60%的能源依赖进口,安全上更离不开驻日美军。在G7峰会上,石破茂虽然当面顶撞特朗普,拒绝开放牛肉市场,却在会后悄悄承诺增加美国液化天然气进口量。这种策略既没换来美国让步,又被国内批评外交无能。
不仅如此,自民党长期存在的“金权政治”丑闻更是持续侵蚀民众的信任。2024年安倍派等五大派阀因黑金问题解散,仅剩麻生派维持运作,党内权力结构陷入混乱。石破茂本人虽以“改革者”形象上台,却被曝光向地方支部拨付2000万日元“扩大党势活动费”,被舆论批评为“换汤不换药”。这种政治腐败与政策无能的叠加效应,使得自民党支持率长期徘徊在20%,年轻选民流失尤为严重。
日本总务省数据显示,提前投票人数达2145万,创历史新高,其中30岁以下选民占比显著增加。高投票率通常意味着选民对现状的强烈不满,而这些年轻人更关注就业和物价,而非修宪或外交,很可能将选票投向在野党。新兴民粹政党的崛起也对石破茂构成威胁。成立仅5年的“参政党”打出“日本人优先”的口号,主张限制外国人就业、审查外资并购,吸引了部分对现状不满的选民。该党在东京、埼玉等关键选区支持率持续飙升,《朝日新闻》预测可能斩获15席,成为参议院第三大党。如此一来,自民党所在的执政联盟想要斩获50席,可谓难于登天。
面对绝境,石破茂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例如,宣布改变大米政策,2025年起增产大米;推出全民发放2万-4万日元的现金补贴计划,并承诺明年进一步大幅加薪。此外,他连日在全国各地拉票,试图通过街头演说和媒体宣传重塑形象。自民党为了这次参议院选举几乎是派出了所有精英来拉选票,就连80多岁的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希望之星小泉进次郎与小林鹰之也都出马助选。
无论选举结果如何,似乎都改变不了日本已经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如果石破茂失利,将不可避免会成为自民党衰落的“替罪羊”;若侥幸成功翻盘,也难以扭转日本社会老龄化、产业空心化、外交依赖的深层矛盾。这位曾经的“政策通”和“修宪急先锋”,或许终将成为日本政坛旧时代的“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