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德近期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公告显示,公司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00万元至1400万元,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52.28%至62.51%,业绩承压态势显著。
全聚德财务报表上的持续疲软与消费者口碑中的吐槽声浪渐高形成鲜明对比。这家曾缔造“烤鸭传奇”的餐饮顶流,在当下老字号集体“求新求变”的转型浪潮中,每一步挣扎与突围都备受关注。从“中国餐饮第一股”的黄金时代到如今的业绩颓势,全聚德的起落背后,藏着老字号如何在时代浪潮中自处的深层命题。
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杨全仁带着一身挂炉烤鸭的独门手艺,在北京城开设了全聚德。凭借皮酥肉嫩、油光锃亮的烤鸭,全聚德从街头小店一步步跻身京城餐饮顶流,成为无数人心中“北京味道”的代名词。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都将全聚德视为品尝地道烤鸭的首选之地。
2007年,全聚德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戴上了“中国餐饮第一股”的桂冠,迎来了属于它的黄金时代。那几年,全聚德的业绩蒸蒸日上。2007年营业收入9.18亿元,净利润1.10亿元;到2012年,营收飙升至19.44亿元,净利润1.36亿元,创下了历史巅峰。
然而,2013年成了全聚德命运的转折点。从这一年开始,曾经高歌猛进的业绩曲线掉头向下。2025年到2022年,归母净利润连续三年陷入亏损泥潭,疫情冲击让餐饮行业整体承压,全聚德也未能幸免。2024年,全聚德的成绩单依旧黯淡:营业收入14.0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09%;归母净利润3413.09万元,同比大降43.15%。分业务来看,餐饮业务收入10.8亿元,占比77.10%,同比下降2.32%;商品销售收入2.96亿元,占比21.14%,同比下降1.46%。
2025年的业绩同样令人担忧。一季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2亿元,同比减少7.26%;归母净利润仅421.44万元,同比暴跌72.47%。一季度本是餐饮消费的小旺季,但全聚德却交出了这样一份惨淡的答卷。紧接着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更让人揪心,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00万元至140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2.28%至62.51%。
面对持续下滑的业绩,全聚德将原因归咎于餐饮行业竞争加剧,提到行业面临成本压力、消费分层、外部不确定性等多重挑战。然而,这并非全聚德业绩下滑的全部原因,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许更为关键。
在餐饮圈有个扎心的现实:当老字号开始躺在“百年招牌”上睡大觉,离被消费者抛弃就不远了。全聚德如今的困境正是活生生的例子。翻开大众点评的评论区,即便夹杂着不少好评,但也难掩全聚德口碑的两极分化。在北京某家全聚德直营店的页面上,差评堆了1700余条。这些差评里藏着一个共同的吐槽:全聚德早就把“品质为王”的祖训抛到了脑后。
有食客在评论里怒写:“全聚德现在只剩下名气和装修撑场面了!四百多一套的烤鸭端上来毫无热乎气,只有汤最好喝。”这精准戳中了无数消费者的痛点——花着高端餐厅的价钱,却吃着配不上价位的菜品。多位网友不留情面地指出:“从摆盘的敷衍到口味的拉胯,没有一样配得上百年老品牌的招牌。而烤鸭更是被吐槽,又油又腥。”
面对核心餐饮业务的疲软和口碑争议,全聚德并非毫无动作。多年来,这家老字号一直在尝试通过多元化布局寻找新的增长曲线。目前,全聚德旗下拥有多个品牌,试图通过多品牌矩阵覆盖更广泛的消费场景。然而,仿膳、丰泽园、四川饭店等品牌并未形成与全聚德相当的品牌效应,对公司整体业绩的助力十分有限。
早在传统餐饮业务增长放缓初期,全聚德就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浪潮。2015年12月,全聚德以增资方式并购鸭哥科技,次年4月正式发布“互联网+”战略。然而,由于持续不盈利,此次跨界互联网的尝试以失败告终。同年3月,全聚德又宣布拟收购汤城小厨部分股权,计划进军休闲餐饮市场,结果这笔收购未能完成。
尽管多次尝试均未达预期,全聚德的多元化脚步并未停歇。近年来,面对消费市场年轻化趋势,全聚德开始将重心转向“Z世代”群体,试图通过年轻化创新重塑品牌形象。2025年,公司推出IP形象“萌宝鸭”,并以其为造型推出萌宝棒棒冰,迈出品牌年轻化的第一步。2023年三季度,全聚德启动休闲食品项目,推出零食品牌“零研所”。2024年8月,公司还邀请奥运体操冠军邢傲伟为品牌代言,进一步扩大年轻化品牌声量。
然而,年轻化转型并非易事。无论是休闲零食还是文创产品,全聚德的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成熟品牌相比缺乏核心竞争力。如何将百年品牌积淀与年轻消费需求深度融合,而非停留在表面化的营销创新,或许是全聚德年轻化突围的关键所在。
全聚德若想真正破局,需要放下“百年老字号”的身段,重新回到消费者最朴素的需求原点:用稳定的品质赢回信任,用合理的定价贴近市场,让营收的增长与口碑的回升形成正向循环。这条路注定艰难,但对于百年品牌而言,唯有如此,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真正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