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糖尿病患者数已超2亿!许多人最初发现自己口渴或体检时血糖偏高时,往往不以为意。糖尿病就像一位“沉默的杀手”,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高血糖却在悄悄侵蚀血管、神经和器官。等到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视力模糊、手脚麻木等症状时,往往已经出现了并发症。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年龄标准化糖尿病总体患病率为13.7%,患病人数达2.33亿,较2005年增长163%。但近一半人不知道自己得病。对于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来说,如果不干预,5-10年内就可能发展为糖尿病。
糖尿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很多人直到出现并发症才就医。此时,高血糖可能已经对心、脑、肾、眼等器官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中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肾病,严重者需要透析;糖尿病也是成人致盲的首要原因;神经病变会导致手脚麻木、疼痛,甚至糖尿病足导致截肢。早发现、早干预,是避免这些悲剧的关键。
哪些人应该尽早筛查?包括年龄≥40岁、有糖尿病家族史、妊娠期糖尿病史、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久坐不动和饮食不规律者。
目前,糖尿病筛查主要依赖空腹血糖(FP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这些指标通常在胰岛功能已经受损时才出现异常,无法更早预警。脂联素检测成为糖尿病早筛的新武器。脂联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脂联素水平越高,胰岛素敏感性越好,糖尿病风险越低;脂联素水平降低,往往比血糖升高更早出现,是糖尿病早期的“预警信号”。研究发现,脂联素水平低的人,未来5年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3-5倍;脂联素检测可提前3-5年预测糖尿病风险。脂联素检测的优势在于更早发现风险、无需空腹且预测价值高,尤其适合肥胖和有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
如果筛查发现糖尿病风险,关键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定期监测。饮食应低糖、低脂、高纤维,控制总热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适量减轻体重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每3-6个月复查血糖、脂联素等指标,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如二甲双胍。
糖尿病最大的危险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我们对它的无知和忽视。早一天筛查,早一步干预,就能多一分远离并发症的希望。如果你属于高危人群,或者已经出现血糖异常,不妨和医生聊聊脂联素检测,它可能是你健康防线上的一位“早期哨兵”。记住: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