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纳凉又能"学习",成群结队,免费"寄存",点个外卖直接化身甩手家长,早上送,晚上接,图书馆变成"托儿所"。据媒体报道,多地图书馆发文批评"家长甩手放娃",工作人员面对每日近百名"寄存"于此的无看护儿童,不得不反复提醒:"请不要追逐打闹",安静的阅读空间、知识殿堂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这不仅是公共场所的失序,更暴露出孩童社会化教育缺失的严肃问题。
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被迫担任起"临时看护",一方面加大了工作压力,必定挤压本职工作空间,降低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本就不是专业的保育员、安全员也不是孩子的家长、老师,劝导效果十分有限,家长怎能放心离去?将原本静谧的知识空间变成"托管真空地带",一走了之,听之任之,"甩手"现象背后,隐藏着家庭教育认知的深层偏差,似乎没让孩子沉溺电子空间,没有到室外"疯玩"就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没热着,没饿着,还整天和"知识"待着,听起来反倒像是明智之举。部分家庭将社会资源视为私人育儿服务的延申,如此理解"公共空间",未免太过自私!
诚然,并不是每位家长都在单纯"耍懒"转嫁假期育儿压力,对于部分家庭来说"甩手"实属无奈之举。也不是每位孩子在图书馆都是"魔童降世",自然也有对公共空间心怀敬畏,合理使用公共资源的小读者。我们可不是要把图书馆里的孩子赶出去,而是要让孩子懂公共空间的规则,知道行为有边界。如若家长不是一走了之,在图书馆里也是只顾"玩手机""忙工作",既不对孩子事先说明规则,也不事后沟通管教,这种"在场式缺席"比单纯的缺席危害性更大。
图书馆的静默和守序并非对童真的禁锢,而是给成长以该有的形状。孩子假期,图书馆是不是一个好去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甩手"看似一时轻松,实则抱有极大的侥幸,往近了说,孩子在图书馆里摔了、碰了怎么办?往远了说,养成了在公共空间的肆意妄为,成长偏了道怎么办?为了孩子更好的未来,自然需要多方合力消除这种"甩手"。
图书馆可建立年龄分级,什么样年龄的孩子可以自行前往,什么年龄的孩子需要家长陪同,给出明确的规则规范;同时也可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于屡劝不止的孩子和家长都应该给出红灯。另外既然有这么大的"托管"需求,是否可以真的专人专事或者和其他机构合力开展,在图书馆里开办暑期活动、夏令营,满足部分家长托育需要,让孩子们有序地参与,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家长们也可以认真陪同参与,既给孩子们树立榜样,也教会他们责任意识,有序参与到公共空间、社会关系里。为孩子在图书馆的书页翻动声中,系好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颗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