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美日已就关税措施达成一项“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协议”。日本将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并接受15%的“对等关税”,同时开放汽车和农产品市场。这一消息迅速在日本市场激起波澜,丰田等汽车股应声飙升逾10%,日经225指数也随之大涨。然而,这份被特朗普吹嘘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交易”的协议,其达成过程远非一帆风顺,背后是两国间长期紧张的关税谈判和复杂的政治博弈,揭示了“美国优先”战略下国际贸易规则的残酷重塑,以及日本作为盟友所扮演的尴尬角色。
美日贸易关系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自2025年初,两国间的关税谈判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状态。4月初,特朗普政府曾威胁对日本商品,特别是汽车产业,征收高达25%的“对等递进关税”。此举引发日本政府强烈反弹,多次表达“深切遗憾”并启动紧急磋商。尽管7月初双方达成了一项90天暂停协议,但剑拔弩张的态势并未真正缓解。此次协议的最终敲定,无疑是特朗普政府极限施压策略的一次“成功实践”,将日本逼至墙角,不得不接受看似“城下之盟”的条款。
协议的核心在于不对等的利益宣示和日本内部的艰难权衡。特朗普宣称日本将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且美国将“获得其中90%的利润”,这种表述更像是为迎合国内选民的政治宣传,而非基于商业逻辑的严谨条款。然而,日本在汽车、农产品等领域大幅开放市场,并接受15%的“对等关税”,这相对于此前美国威胁的25%甚至更高的汽车关税,对日本汽车产业而言,无疑是避免更大损失的“次优选择”。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表示“保护了需要保护的东西”,反映出日本在巨大压力下竭力止损的无奈策略。讽刺的是,协议的宣布立即引来了美国国内的异议,代表通用、福特和Stellantis的“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批评该协议“对美国汽车产业是一桩糟糕交易”,揭示了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复杂分歧和对“美国优先”定义的不同解读。
对日本而言,这份协议更是一场在多重压力下的政治与经济豪赌。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协议达成后表态谨慎,表示将仔细研讨协议内容,以此作为判断自己是否辞职的依据。此前,执政联盟在参议院选举中失去多数席位,石破茂政府面临巨大的国内政治压力。在对美出口持续疲软,特别是汽车出口额大幅下滑的背景下,达成一项能稳定贸易关系的协议成为其稳定政局、提振经济的救命稻草。日本被迫在关键产业上作出让步,以换取贸易关系的稳定,反映出其在“美国优先”战略下的被动与妥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农产品市场的开放,特别是大米领域。日本长期以来通过“减反政策”和农协(JA)的强大影响力,对大米市场进行高度保护,导致国内米价高企,甚至出现“米荒”与米店倒闭潮并存的现象。尽管政府试图通过投放储备米稳定市场,但效果甚微,反而暴露出农业体系的深层结构性问题。此次协议要求日本开放大米市场,无疑将对日本长期受保护的农业体系和老龄化严重的农民群体带来巨大冲击。尽管日本官方宣称“此举不会牺牲日本农业”,但廉价的美国大米涌入将进一步挤压本土小农的生存空间,加剧其结构性困境,甚至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米骚动”。
美日贸易协议的达成,与其说是平等互利的自由贸易典范,不如说是强权政治和经济压力的结果。它再次印证了在“美国优先”的旗帜下,国际贸易规则正被强势力量重新定义。对于日本而言,这是权衡利弊后的无奈之举,也是其在复杂国际关系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然而,这种模式能否带来长期的稳定与繁荣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国际贸易的未来将继续在国家利益的残酷博弈中寻找新的平衡,各国在复杂博弈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仍将充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