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各省份陆续公布高考投档分数线,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因力压多所传统“985”高校而频频登上热搜。这些学校首次招生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引发了广泛关注。
多家媒体围绕这一现象展开讨论,认为这些学校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小而精”的办学模式。例如,今日霍州评论文章指出,福耀科技大学和东方理工大学的战略选择高度一致:招生人数少、招生省份少、专业组单一且热门。这种策略使得它们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新京报的文章也分析了福耀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指出其招生规模虽小但投入巨大,且专业设置紧跟时代需求。创办人的知名企业家身份和校长王树国的明星效应也为学校加分不少,使得一些考生和家长愿意放弃传统名校而选择这所新式大学。
教育学者熊丙奇则认为,以小规模招生换取高录取分数线的做法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调整。福耀科技大学从最初的1000人招生计划逐步减少到50人,正是为了符合其“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定位。
第一财经的文章指出,多数985高校招生数量庞大且专业众多,相比之下,新型研究型大学虽然招生数量较少,但分数线超过985高校的部分冷门专业也很正常。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表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成功在于其清晰的定位和对国际经验的借鉴。
然而,红星新闻的文章提醒,福耀科技大学在招生季一鸣惊人之后,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未来能否以高质量教学回馈学子厚望,还需用实际办学成果说话。熊丙奇也强调,持续吸引学生报考的关键在于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特色,以及毕业生的发展前景。
尽管福耀科技大学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也有媒体对其模式提出了质疑。红网的文章指出,福耀科技大学背后有曹德旺和王树国这样的“网红企业家+教育家”组合加持,社会关注度极高。而大多数民办大学缺乏类似的“品牌效应”,需要长期积累口碑。健康的民办教育生态应该是多元共生的,既需要像福耀这样的“领头羊”,也需要大量应用型高校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
另一篇红网的文章则提到,高校教育不应被简单地视为市场营销,大学是育人的地方而不是“光环”的舞台。福耀科技大学最终能否赢得尊重,要看其长期的教育成绩,而不是首年分数线的闪耀。公众和媒体应保持冷静,不要让一时热度遮蔽对教育的理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