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季警惕通知书陷阱 防范诈骗保安全!在填报志愿后,可以主动向对方询问自己所填的第一专业志愿、第二专业志愿等具体内容,以此验证对方是否为学校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正规的招生录取流程不会产生任何额外附加费用。如果遇到要求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或指标费的情况,都不可轻信,这很可能是诈骗行为。
一些不法分子常在录取期间通过电话联系等方式实施诈骗。若遇到以下情况,务必提高警惕:冒充高校招办工作人员以“录取资格审核”“保证金”“学费预交”“赞助费”或“报名费”等名义要求转账汇款的均为诈骗;声称“花钱就可修改志愿”“花钱就能争取补录名额”或“花钱就能保录取”的也是诈骗。例如,2024年市民黄某接到自称北京某大学招生办负责人的电话,对方以“内部名额”“花钱就能保录取”为诱饵,要求支付58000元报名费,黄某最终在银行工作人员和民警劝解下放弃了转账念头。
此外,还有一种诈骗手段是冒充高校招生办工作人员,以“核对录取信息”“预交学费”或“领取助学金”等名义,要求考生或家长添加指定微信好友或点击附带的“官方链接”进行操作。这些微信往往是骗子的私人账号,而链接则可能是钓鱼网站。例如,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审结的一起案件中,被告人周某伪造微信聊天记录及教育部招生审批表,制造学生将被浙江大学录取的假象,骗取家长134万余元。
如果对接到的电话存疑,可以先行挂断,通过高校官网查到学校招生办公室官方电话回拨核实。随着高招录取工作的开展,高校录取通知书也将陆续送到考生手中。接收录取通知书时,考生需要出示有效身份证件和高考准考证。邮政管理局规定,在投递环节必须由收件人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亲自签收。如果由他人代收,则需出示代收人和考生的有效身份证件及高考准考证。拿到通知书后,最好当场打开并详细检查信封内物件,以防误领。
录取通知书中通常包括录取通知书、学校简介、入学须知、校园卡、学生资助政策介绍及新生入伍宣传单等。部分高校会附带电话卡和银行卡,要求学生把第一学年的学费、住宿费等预存到寄送的银行卡中由学校统一扣除。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随录取通知书寄送的学校资助政策资料申请相应资助。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要仔细甄别其真假。新生报到入学后,可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简称:学信网)实名注册,查询、核实本人身份信息和学籍注册信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组织相关机构审核考生录取数据,并报送教育部汇总复核作为高等学校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和学籍电子注册的依据。高等学校会对报到新生进行录取、入学资格复查,对复查合格的学生予以学籍注册,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
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谨慎发朋友圈,切忌暴露个人信息;保存好录取通知书避免遗失;认真阅读相关文件,核实和自己相关的内容,避免遗漏重要信息;开学时的具体事宜在《新生入学须知》中有详细说明,请仔细查阅。
每年高校招生录取时段,都是诈骗分子频繁作案的高峰期。他们会抓住考生和家长迫切想知道录取结果的心理,精心策划各种诈骗圈套。最近,不少考生反馈接到了一些高校打来的电话,询问是否愿意到该校就读等情况。考生们往往很难分辨这些电话的真伪。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以通过登录志愿填报系统查看所报院校专业组的调档线,判断自己是否达到该高校的调档标准。如果未达到调档线却接到所谓“录取相关电话”,那就要提高警惕了。录取季警惕通知书陷阱 防范诈骗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