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多个省份实行新高考选科模式和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变化,文科生面临激烈的升学竞争。不少高中的文科班数量大幅缩减,文科教师也遇到了职业发展的困境。
高中历史老师正面临着“守冷灶”的境遇。选择“历史、政治、地理”纯文组合的学生减少,导致历史老师陷入日常课时不饱和、职称晋升没有优势、薪资下滑等多重困境,职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王菲是一名公办高中历史老师,她带三个班,每周只有六节课。尽管已经工作近十年,备课轻车熟路,但学校安排她承担更多教学之外的任务,如宣传、教师培训、共青团工作等。王菲表示,学校要求一周要上够10个课时,否则将来评职称都达不到门槛。课时量不足直接影响到她的评优和职称晋升。
另一名历史老师晓亮所在的高中有1200多名学生,但选择历史的纯文科生只有180人。这180名学生被分成了五个小班,使得历史老师的工作量严重不足。晓亮年轻,学校领导建议他尝试其他岗位,把教课的机会留给老教师。面对无课可教的现状,晓亮开始准备公务员考试,希望找到更稳定的职业发展道路。
这种“无课可教”的现象在新高考选科模式下变得普遍。以“3+3”方案为例,考生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中自主选择三科参加考试。起初,选择“理科班”和“文科班”的学生相对平衡,但随着时间推移,选择理科的学生逐渐占据优势。原因在于理工农医专业要求“物化双选”的比例超过九成,而选择历史、政治、地理科目的考生在专业报考上会受限极大。
一些学校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减少了对文科老师的招聘。王菲所在学校已经两年没进历史老师了,理科老师则供不应求。董超作为政治老师,感到工作的成就感正在消失。去年选科结果出来后,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文科,面对升学和就业压力,家长和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理科。
当然,并非所有学校都“重理轻文”。济南一所高中以文科见长,选择该校的学生多被其人文氛围所吸引。该学校的文科班数量与理科班基本持平,甚至引进了一位新的历史老师。然而,更多的现实困境仍然困扰着文科老师。现行教师职称体系将职业发展划分为多个级别,晋升需要满足各项评审要求。当选文科的学生减少,直接导致文科老师的课时量减少,影响职称晋升和收入。
李铮是一名工作刚两年的历史老师,他表示,现在文科少了,班主任机会优先给了资历老的教师。晚辅导、带竞赛等额外收入的机会也轮不到文科老师。他认为,目前理盛文衰的情况是暂时的,社会发展最终会回到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