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民办高等教育界迎来了两个重要消息。年初,杭州宣布将筹建“钱塘大学”,随后农夫山泉创始人钟睒睒表示将投资400亿建一所“国内没有的大学”。种种迹象表明,这所大学就是“钱塘大学”。如今,钱塘大学已完成选址规划。从各种信息来看,这所新建大学定位为“新兴研究型”大学,如果成立,它将成为国内第四所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此外,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两所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赶在高考前正式成立并进行了首次本科招生。这两件事引发了人们对于民办高等教育出路问题的热议。
民办高等教育是否会借此升华还是继续走向没落?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近年来,“新型研究型大学”这个词开始出现,全国以这个词定位的大学并不多,包括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其中,民办大学只有西湖大学一所,加上今年新成立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总共只有三所。这些学校被视为民办高校的新希望。
西湖大学已经成立七年,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科研领域,其实力足以进入全国前50名,并且拥有一个顶尖科研平台——遗传物质表达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西湖大学首次进入校友会排名榜单,位列全国第87位,超过了部分211大学。西湖大学的学生享受优质资源,包括本博连读培养模式、本科就能进导师实验室、海外交流机会以及与学术大拿和行业领袖交流的机会。因此,西湖大学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认可,甚至有人放弃清华北大而选择西湖大学。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和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虽然只是首次本科招生,但它们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和教育投入都非常强大。这些学校改变了人们对民办高校的传统认知。
然而,这种模式是否能成为民办高校的未来?答案是否定的。尽管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让人眼前一亮,但这一模式难以复制。不仅现有的其他民办高校无法复制,公办高校也很难大规模推广这类大学。原因在于,这类大学通常具有高起点、高投入和国际化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工程、计算机、生物等前沿应用学科领域。这些特点使得符合要求的大学寥寥无几。
这些新型研究型大学大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浙江和福建。举办者中不乏财力雄厚的企业家,如中国首富、芯片首富和玻璃大王。西湖大学的筹建主体也是由多位著名企业家捐资成立的。因此,普通民办高校转型成新型研究型大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民办高校近两年的情况已显现出一些问题。2025年6月12日,全国第二大的民办高等教育集团——希教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再次宣布出售资产,这是其近两年来第四次拍卖名下资产。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整个民办教育圈都面临资金链紧张的问题。
面对未来的挑战,民办高校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全国有近800所民办本科高校,应对人口负增长的一种方法是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学生的就业率。对于本科民办高校来说,虽然不能转型成新型研究型大学,但可以通过提高学校的学科实力来提升竞争力。例如,吉林外国语大学已成为吉林省重点大学,甚至已经开始申请博士学位授权点。这些成功的例子为民办本科高校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许多民办高校可能仍会面临生存危机。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民办高校,要么在学科实力上超过普通本科高校,要么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