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名大学生在内蒙古企业参观学习中坠落溺亡”事件持续引发关注。事故发生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应急管理局牵头的联合调查组,成员包括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内蒙古局、教育厅、公安厅及东北大学。
7月24日下午,据东北大学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初步查明事故直接原因是浮选槽上方钢格栅板一侧固定角钢焊缝存在陈旧性裂纹,当日受集中载荷后瞬间断裂,导致整块格栅板翻转脱落。调查显示,涉事企业虽然在2月份对格栅板进行过局部更换,但未对全部焊缝做无损检测;事发平台日常承载标识缺失,未限定同时站立人数;学校与企业签署的《教学实习安全协议》也未明确现场监护、限员和应急流程。
目前,涉事车间全线停产整顿;企业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车间主任、当日监护人员3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东北大学已启动校内问责,暂停所有赴矿山现场实习,并成立家属善后专班;企业与学校已同6名遇难学生家属全部取得联系,协商赔偿事宜。后续会公布最终调查报告及追责名单。
这起悲剧刺痛了公众神经。事故现场的浮选槽是选矿工艺的核心设备,内部充斥着高速旋转的叶轮、滚烫的黏稠矿浆以及化学药剂。如此高危作业环境仅靠一块格栅板作为安全防护显然不够。这块格栅板因钢焊缝陈旧而断裂,企业的日常巡检和设备维护显然存在问题。即使没有学生来实习,这种安全管理态度也是在拿人命当儿戏。
高校要求学生前往高危企业参观实习,并与毕业要求挂钩,却没有对实习企业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供安全保护措施。高校在筑牢安全防线、守护学生权益方面存在严重缺失,将师生推入危险境地。
涉事企业并非首次暴露安全问题。2025年共发现27条安全隐患,2024年因未批先建被罚款51.8万元。这些行政处罚记录揭示了企业长期存在的合规缺陷。监管部门的处罚未能阻止悲剧发生,暴露出安全监管存在明显漏洞。
现有通报中将事件描述成“溺亡”,引发了众多网友质疑。浮选槽是极度危险的工业设施,落入者在短时间内即丧失行动能力,几乎没有生还机会。年轻的生命被如此残酷地夺走,仅用“溺亡”二字概括掩盖了设备缺陷、应急响应不足等深层原因。
后续调查应直面事故的严重性,公开准确地通报事故细节,展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态度,同时不能忽视对受难家庭的人文关怀和公众知情权的尊重。既要彻查事故的所有直接原因,也要追溯企业安全管理链条的断裂点;既要追究事故责任人的法律责任,也要反思监管机制的缺陷。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起悲剧推动行业安全标准升级,让所有企业重新审视生产现场的风险管控。
安全至上的教训不应一次次用鲜活的生命去换取。每一起严重事故都是安全隐患长期累积的结果,每一次惨痛的警示都是安全责任不可懈怠的证明。唯有让安全警钟长鸣不懈,将生命至上刻入心底,每个人都以担当之责筑牢安全防线,才能让无辜的生命不再成为底线失守的牺牲品,让每个人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