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咨询、推荐和诱导“橡木”的用户越来越多。这里的橡木实际上是指代所谓的WEB 3投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带有币圈、区块链和无风险收益等关键词,吸引了不少关注。一旦有用户感兴趣,项目推荐人就会与用户建立联系,并详细介绍虚拟资产、项目模式、利润以及如何购买稳定币出入金等信息。
记者以投资者身份与多个“橡木”方进行了交流,发现这些项目的模式普遍相似:首先使用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等WEB 3术语包装项目;再用保本高息、迅速回本等话术吸引投资者入局;最后通过拉新来扩大规模。此类WEB 3投资项目多是披着幌子的资金盘,欺诈风险极高。多地执法部门已提醒公众注意以稳定币等虚拟资产为名号的金融投资风险。
广州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责小组指出,一些不法机构利用社会公众对稳定币等了解不足的特点,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等方式吸收资金,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非法集资、赌博、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社会公众财产安全。此类不法机构未经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不具备公开吸收公众存款的资质。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因参与非法集资受到的损失由集资参与人自行承担。
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共同主席于佳宁表示,当前涉币案件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传统犯罪的加密化,即犯罪主体将数字资产作为实现非法目的的工具或通道。第二种是围绕数字资产生态内部逻辑展开的技术原生型犯罪,如项目欺诈。第三种则属于更广泛意义上的金融市场违规行为,包括未经许可向公众发行具有证券属性的代币等。
盈科(上海)数字经济法律事务部主任刘磊总结了这类打着虚拟资产旗号的资金盘的典型特征:项目外包装“高大上”,实际技术落地薄弱;收益结构设计存在庞氏逻辑;在监管模糊地带操作,规避审查。刘磊强调,真正的合规项目会披露完整的资产审计、持牌信息和法律结构,不会回避监管,也不会承诺“高收益零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投资者明知其中风险及套路,但仍希望通过做短线投机获取利润。刘磊表示,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不少投资者抱有“半明知型博弈”的心态,即清楚知道项目有风险,但还是愿意投——核心目的是“抢前一波”、“赚完走人”。然而,这种行为不仅涉及法律风险,还可能加速项目恶化,形成“项目-投机者共生”的黑灰生态链。
涉币案件的增长与虚拟货币的产品与技术突破密切相关。中科链源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虚拟货币犯罪案件数量激增。刘磊观察到,这类打着虚拟货币、稳定币、RWA旗号的资金盘大致从2025年开始成批量出现。到了2022年以后,项目运作明显更加专业化,设立了离岸公司、请第三方代持、用空壳公司申请媒体报道背书,表面看似传统金融,但核心资金流仍由内部钱包控制,没有审计、没有托管、也没有KYC/AML流程。
目前,此类资金盘项目正处于流量和资金都很密集的阶段,很多项目开始打着“做RWA通证化”的名义拉传统资产方“站台”。刘磊认为,现在这个阶段不是野蛮生长期,而是“伪合规、类机构化”的成熟阶段,更难识别,也更具欺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