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特征。尽管许多人对这种病毒不太熟悉,但基孔肯雅热并不是新出现的疾病。大约20年前,该病曾在印度洋区域大规模暴发,影响了约50万人。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7月25日上午,广东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听取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并表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扑灭疫情。北京疾控中心也发布了健康提示,指出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基孔肯雅热的症状通常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发热,随后出现关节疼痛等症状,疼痛多出现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指关节等小关节;接着2到3天后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一般3到5天就退疹;整个病程通常持续5到7天,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个别患者关节疼痛可持续两三个月。多数患者症状较轻,病程约1到2周后可自行恢复,致死率极低(通常低于0.1%)。但少数人群如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长期关节疼痛、心肌炎、脑炎等,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表示,近期中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该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与登革热相比,基孔肯雅热潜伏期短,传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热快两到三倍。虽然两者症状相似,都有发热、皮疹症状,但基孔肯雅热是小关节疼痛明显,个别患者持续时间较长。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在于灭成蚊、清积水和防叮咬。可以使用电蚊香、灭蚊片、灭蚊喷雾罐等工具在家灭蚊。清除伊蚊产卵的地方,如水生植物栽培容器、花盆底部托盘、屋顶积水容器等,通过翻盆倒罐消除蚊虫孳生环境。家庭住宅可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避蚊胺等驱蚊剂。如果出现发热、剧烈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就医。特别是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者,应主动向医生说明这些信息,以便及时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