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7月24日,佛山市五个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超过4000例。针对公众关心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刘起勇接受了专访。
今年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规模比往年大,多种因素导致了此次疫情的暴发。外部环境流行强度高是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已发出警报,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病毒输入我国后,由于存在伊蚊这种传播媒介,进入了本地循环,引发了小范围的暴发。此外,今年气候特别适合蚊虫繁殖,密度较高,再加上此次输入的病毒是印度洋流行株,容易被伊蚊传播。
基孔肯雅热通过媒介伊蚊传播。携带病毒的蚊虫叮咬人后,病毒在人体内大量繁殖,约1-2天后人会发病,出现发热、出疹或关节痛等症状。从发病前一天到第六天这段时间,蚊虫叮咬人后会被感染,病毒会在蚊虫体内繁殖,随后再次传播给人类。
基孔肯雅热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关节疼痛,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被迫蜷缩身体。大约20%-30%的感染者会出现关节痛,大多数症状会在几周到几个月内逐渐消失。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能持续半年甚至一年,造成劳动力下降和关节活动障碍等后遗症。
夏季是蚊子繁殖的季节,伊蚊在我国广泛存在。对于没有出现确诊病例的地区,一般性防护即可。有病例的地区需加强灭蚊和个人防护,特别是在临近病例的区域,应进行有组织的灭蚊行动。统一时间点蚊香可以提高防蚊效果,因为屋内蚊虫会被赶出,室外蚊虫也会被阻挡在外。
预防基孔肯雅热最关键的是防止伊蚊叮咬。选择驱蚊产品时,应注意查看农药登记证号和生产许可,确保其具有驱避效果且对人体安全。还要注意产品的有效期和保护力,按说明使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以减少蚊虫叮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