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国新办举行,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医保系统正大力推进三明医改经验,按照“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持续推进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净化医药行业生态,推动医务人员的劳动付出取得合理回报。
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施子海指出,药品价格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些企业滥用自主定价权,通过医疗回扣、带金销售、垄断控销等手段干扰市场秩序,加重了人民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自2018年以来,国家层面已经开展了10批药品集采,覆盖了435种药品;地方也相继开展了省级和省际联盟集采,形成了协同补充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集采是治理价格虚高的有效途径,推动了行业秩序逐步规范,降低了群众用药负担,提高了用药质量和可及性。
近期第11批集采工作已经启动,医保部门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的原则,研究优化了具体的采购规则。在中选规则方面,优化了价差计算的“锚点”,不再以简单的最低价作为参考,同时报价最低企业要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在质量保证方面,要求投标药品的生产线两年内不存在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情形。
为解决医药购销领域通过医疗回扣“带金销售”等问题导致的价格虚高现象,医保部门建立了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由省级医药集中采购部门根据法院判决或行政处置对企业开展信用评价、分级处置,打击不正当竞争。截至2024年底,各省份评定失信企业735家,受到失信评价的企业其产品的挂网资格、集中采购资格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医疗机构在采购时也会得到该企业失信提示。多数失信企业能够正视自身问题,主动纠正失信行为,信用评价制度正在逐渐重塑医药企业的市场开拓路径,从过去的“标高价、招代理、高返点、高销量”转向规范化管理、以质量取胜。
国家医疗保障局局长章轲介绍,“十四五”期间,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2024年度全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27亿人。“十四五”以来,医保基金累计支出12.13万亿元,年均增速9.1%,截至2024年底,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3.86万亿元。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实现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