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智能机器人赛道的热度持续高涨,围绕“A股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近日,宇树科技开启了上市辅导,而智元机器人计划通过“协议转让”和“要约收购”两种方式,收购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63.62%股份,交易总价约为21亿元。
此事在机器人圈里引起轰动,毕竟上纬新材作为风力、环保领域的上市公司,与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领域并不直接相关。智元此举被视为欲“借壳上市”,但智元很快否认了这一传闻,称仅为“注入优质资产、赋能内部孵化”。
自智元成立以来,其基本保持着“几个月融资一轮”的节奏,展示出和其他竞争对手不一样的战略和打法。当多数初创公司还在为A轮融资奔波时,智元已经花21亿元买了一家上市公司。虽然智元已明确在未来12个月内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但这并不妨碍上纬新材成为A股市场最热的“机器人概念股”,截至撰稿日已实现连续11个交易日涨停。
除了上纬新材,智元还投资了多家行业上下游公司,包括数字华夏、富兴机电等,并与博众精工、大丰实业等多家产业链上市公司联合成立机器人公司,涵盖多个领域。这种高举高打的打法,在初创公司中显得格外独特,透着几分行业巨头的沉稳老练。
智元的两位创始人分别是B站百大UP主“稚晖君”彭志辉和前华为副总裁邓泰华。两位创始人在幕前幕后互相配合,让智元迅速崛起。智元在成立首年就完成了5轮融资,如今已累计完成10轮融资,估值高达150亿元。
短短两年时间,智元便走完了其他企业可能需要十年才能完成的发展历程。如今,其市场估值不仅已与宇树旗鼓相当,甚至还隐隐超出一筹。智元选择以快打慢,赌自己能用规模和资本的力量,追上商业化和技术创新的时间窗口。
一方面,机器人赛道的融资节奏显著加快,但资本向头部聚集的趋势也越发明显。尽管智元已经在机器人行业中崭露头角,但行业内的竞争依然残酷,智元要想超越对手,就要跟行业发展抢时间,用更快的速度打造出市场声量和势能,保持当下的资本优势。
另一方面,资金压力依然是悬在智元头上的一把利剑。智元从成立之初便坚持“全栈自研”,是少数同时兼顾软硬件领域并布局全链条的机器人企业,这意味着智元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不仅如此,智元选择在上海自建工厂,一期投资高达143亿元,这对现金流和融资节奏提出了更严苛要求。
目前来看,智元的商业化仍处于探索阶段。今年3月,智元合伙人姚卯青对外表示,去年公司营收过亿,近两年有希望做到盈亏平衡。这意味智元还要熬过至少两年的亏损期,要在“烧钱竞赛”中坚持下去,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相较于其他机器人企业,智元对推动机器人生态发展的诉求更为迫切。基于“软硬件一体化”战略,智元布局了多元化产品矩阵,涵盖交互服务机器人、柔性制造机器人等多个系列,全面覆盖B端与C端需求。这种全场景覆盖的产品布局,让智元得以形成正向循环,为其推动机器人生态发展奠定了天然优势。
智元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有很多不确定性。至今仍依赖于资本输血的智元,已经扮演起“链主”的角色,投资产业链创企、控股上市公司、开合资企业……依靠“烧”投资者的钱来实现快速扩张,能否玩转大企业的生态模式尚待验证。机器人行业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藏危机,未来到底是“小而美”聚焦者的天下,还是由“大而全”的链主主导,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