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雄一对双胞胎姐妹日前赴柬埔寨办理贷款,却落入诈骗园区陷阱。妹妹因怀孕被“退货”软禁,姐姐遭非法拘禁并被索要3万美元赎金。救援组织火速行动,一周内成功救出两人。
获救后,姐妹并未表达感激,反而全程翘脚玩手机、打游戏,态度冷漠,引发舆论热议。这桩事件映照出人性复杂的褶皱,也折射出社会对“受害者”的苛刻审视。
姐妹的行为可能源于极端恐惧下的应激反应。被困期间,她们经历了身心双重胁迫:妹妹怀有身孕却沦为“商品”遭退货,姐姐直面非法拘禁与巨额赎金威胁。这种持续的高压环境会激活人体的应激机制,大脑为保命而优先处理生存问题,情感与社交功能可能被暂时抑制。获救后,她们翘脚玩手机的模样,或许并非冷漠,而是用熟悉的娱乐方式自我安抚,试图从创伤记忆中抽离。
救援过程中的高效与冰冷也可能让姐妹难以建立情感联结。报道提到,救援组织一周内筹款救人,行动神速。但迅速背后,是否存在对受害者心理需求的忽视?赎金交易如同冰冷交易,救援人员可能更聚焦于“把人救出”而非“温暖接回”。若获救时无人递上一杯热水、无人轻声安抚,而是直接“完成任务式”交接,姐妹又如何能立刻迸发感激之情?
社会对“完美受害者”的期待无形中加剧了姐妹的心理负担。大众总希望受害者楚楚可怜、感恩戴德,仿佛只有这样,他们的遭遇才“值得同情”。但人不是纸片,情绪不会按剧本走。姐妹打游戏、不道谢,便被贴上“冷漠”标签,可若她们痛哭流涕,或许又会被质疑“演戏”。这种非黑即白的评判,让受害者陷入两难——既要承受创伤,又要表演“正确的情绪”,否则便遭道德讨伐。
这对姐妹仅有21岁,涉世未深却铤而走险,折射出当下部分年轻人对快速致富的盲目追逐以及金融常识的匮乏。若社会能加强防诈骗教育,正规贷款渠道更普惠便捷,或许能减少此类悲剧。
网络评论中不乏“谁让她们贪钱跑去柬埔寨”的指责,将责任全推给个人。但诈骗园区猖獗,本质是跨国犯罪产业链的恶果,不能苛责个体完全规避风险。与其道德审判,不如追问如何打击犯罪源头,避免更多人沦为下一个“冷漠的获救者”。
这对姐妹的故事不该沦为猎奇谈资或道德靶子。她们的冷漠可能是创伤的伤痕、是求救的无声、是对现实的无力。社会若真想帮助她们,就该少些“完美受害者”的苛求,多些实实在在的支持,比如心理援助机构主动介入,警方跟进后续追责,公众停止无端揣测。唯有如此,获救之人才能真正“重生”,而非在舆论漩涡中再度窒息。
这桩新闻提醒我们,对受害者多一分理解,对犯罪产业链多一分打击。前者关乎人性的温度,后者关乎社会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