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因为给未录取考生发放“未录取通知书”而引起了广泛关注。通知书里不仅有校长的亲笔信,还有小礼物,意在传递一种“暖心陪伴”。然而,这一做法引发了网友们的不同反应。有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称赞此举“太暖了,好感度拉满”;也有人表示不满,认为这是“在伤口上撒盐”,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支持者认为,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失败已是令人难过的事情,还容易被人遗忘。港中大(深圳)的做法让那些未被录取的学生感受到了尊重和关心。校长的信充满了鼓励,告诉学生们一次失败不算什么,未来仍有无限可能。这对陷入自我怀疑的考生来说,是一束黑暗中的光,能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继续前行。此外,这种做法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口碑,还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校在乎的不只是分数,更是他们的成长和感受。
反对者则认为,收到“未录取通知书”就像被人当面提醒“你没考上”,这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本来没考上已经够难过了,看到别人拿着录取通知书欢呼雀跃,自己却收到这么一份“特殊”通知书,心里别提多不是滋味。这种感觉就像参加比赛输了,别人却送你一个“安慰奖”,看似暖心,实则尴尬。况且,录取结果网上一查便知,何必再发这么一份通知书呢?有些学生可能更希望悄无声息地接受失败,重新开始,而不是被这样明显地“关照”。
其实,“未录取通知书”是否有意义,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学校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想给学生温暖和鼓励,但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就可能好心办坏事。未来,高校不妨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再去调整自己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