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景区推出的“窝囊游”在社交平台上走红。曾经被追捧的“硬核刺激”项目逐渐失去热度,而主打“温柔体验”的“窝囊玩法”却迅速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种颠覆传统旅游体验的新方式正在山野间悄然兴起。
7月20日,在安吉县云上草原景区减速版蹦极台前,等待体验的年轻人排起了长队。23岁的杭州游客小林深吸一口气,纵身一跃。几秒后,安全绳牵引着她缓缓下降至平台。“太有意思了,一点都不害怕,还挺解压的!”落地后的小林拿着“窝囊版”蹦极挑战证书,笑着对同行的朋友说。
与传统蹦极不同,这个“窝囊版”蹦极台高度仅20米,下方是厚厚的充气缓冲垫,四周还围有安全网。据云上草原景区介绍,这个被称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蹦极”项目从2025年就已落地,去年开始因短视频平台传播而意外走红。市场调研显示,68%的蹦极潜在消费者因为恐惧而放弃尝试,其中大部分是18至35岁的女性。通过缓降装置降低体验门槛,“窝囊版”蹦极既保留蹦极形式,又降低了刺激程度,恰好符合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自推出以来,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今年5月以来蹦极单日接待量最高突破300人次,年轻人体验团体增长显著。
安吉熊猫部落探险乐园的“熊猫上山”设施同样受欢迎。传统的上山方式要么爬山,要么坐缆车,但爬山太累,缆车又少了几分趣味。“熊猫上山”将“熊猫坐骑”安装在轨道上,游客如坐木马一样,沿着山势缓缓向上,既能欣赏沿途风景,又不费力。游客李女士表示,这种“躺平式”方式直达山上,非常适合带老人和孩子游玩。
在30公里外的安吉原野西溪露营地,数百名游客身着特制救生衣,平躺在水深不足1米的溪流中,随波逐流,现场听不到惊叫,只有潺潺水声和欢笑声。“‘人体漂流’主要突出一个‘慢’字,让游客能真正静下心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露营地负责人邬城忠介绍,以往的漂流太刺激,很多人玩一次就怕了。去年,他们在景区里水流不急的区域规划“人体漂流”、溯溪、桨板等项目,受到游客欢迎,今年更是凭着“窝囊游”的热度,又火了一把。该景区的“窝囊漂流”日均客流量达3000人次,周末高峰期超1万人次。
以又怂又爽为核心精神的“窝囊游”,通过降低体力消耗和风险系数来实现轻松的游玩体验,正逐渐成为流行于当下年轻人之间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游客张女士回想起几年前的一次漂流经历,依然心有余悸,当时的漂流河道落差大,皮筏艇在水中左冲右撞。而这次在安吉体验“窝囊漂流”后,她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不怕翻船、不用划桨,水流相对平缓,我和朋友漂在水里聊着天,感觉时间都慢下来了,这才是旅游该有的样子。”
大学生小朱天生胆子小,以前去游乐园只能远远看着过山车、大摆锤这些刺激项目。自从听说了“窝囊游”项目后,她特意约了朋友来体验。“‘窝囊蹦极’太适合我了,就是喜欢这种又怂又爽的感觉。”小朱表示,这种方式相当于给挑战型项目加了一个慢特效,特别适合像她这样“又菜又爱玩”的群体。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博主分享了“窝囊游”的视频,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收获了大量点赞。“窝囊游自带话题性,有一种‘自嘲式’的快乐,对年轻人来说,不但很解压,而且能获得极强的社交认同感和极自我的个性标签。”博主“兔子”表示。
年轻游客姚娟娟认为,在如今快节奏生活下,“窝囊游”提供给年轻人一个释放情绪的出口,缓解现实里的焦虑和压力。“好不容易有个假期,不如让自己舒服自在,旅行应该回归最原始的放松身心、取悦自己。”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交流与推广处处长卞韵律认为,“窝囊游”打破了传统旅游项目的同质化竞争,意味着旅游业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服务的转变。湖州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胡孝平博士也认为,“窝囊游”并不是对传统旅游的背离,只是游客满足内在需求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是Z世代群体不愿意“被传统定义”和寻求自我“放松权力”在休闲旅游方式选择上的一种体现。
面对“窝囊游”的兴起,专家建议应不断提升现有产品的质量与内涵,结合在地文化和特色打造具有识别度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避免同质化带来的竞争压力。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专项标准,对项目设计、设备质量、安全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游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