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上海浦东的刘女士最近想换新沙发,但处理旧沙发却成了难题。回收公司不收这一款,联系物业清运要收200元,最终她放弃了更换。
不少市民在更新家具家电时也遇到过类似问题,二手家具家电处理渠道不通畅,只能作为建筑垃圾付费清运,且价格昂贵。市人大代表陆益认为,这不仅影响居民生活品质,也抑制了消费意愿。他建议规范清运价格,同时搭建旧家具家电处理平台,激活装修、家电等消费市场。
市民林女士最近想换掉一批家具,其中有个八成新的大橱柜,她在二手平台挂了一个月,要么买家压价过低,要么因跨城搬运不便而交易失败。联系回收公司后,对方直接拒收。无奈之下,她付费250元请物业清运。
家住5楼的陈伯伯想换台新洗衣机,原本看中了一款参与“以旧换新”政策的品牌,但咨询客服后被告知他的旧洗衣机不符合回收标准。即便自行处理旧机,物业告知需支付一笔清运费。权衡再三,他最终决定放弃换新。
记者在苏州河边一居民区看到,一块废弃的海绵床垫被随意扔在小区门口的绿化带里,既影响环境,又存在火灾隐患。陆益发现,在老旧住宅二次装修过程中,大量尚有使用价值的家具家电因缺乏规范的回收渠道,最终不得不被当作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处理,且居民还需承担高昂的清运费用,这已成为制约居民改善性消费的一大瓶颈。
大件垃圾清运的痛点在于标准缺失和渠道不畅。收费混乱让居民心里没底,目前商品房小区对废旧家具家电普遍按件收费,但清运收费价格并不统一。各小区对大件垃圾的收运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小区要求业主自行将物品搬运至指定堆放点,如需上门服务则额外收费;另一些小区则由物业直接对接第三方清运公司。这种服务标准的不统一加剧了居民的困惑和不满。
记者调查发现,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一样,当小区集中堆放点堆满之后,物业通常需联系第三方清运公司派出车辆来清运,一般按车吨位收费。这个过程让居民产生两点疑问:一是谁来监管清运车辆是否装满,二是费用分摊不透明,居民无法知晓自家垃圾在整车中的占比。有的小区物业会根据业主实际使用的车辆数量多退少补,有的小区则把这部分算在“短驳费”中,这通常都是模糊定价。因此居民对这种计费方式并不买账。物业也觉得“冤枉”,清运成本包含短驳费、人工费和处置费,但业主总觉得物业“中间赚差价”。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制度设计。部分清运单位与物业缺乏正式委托协议,物业因清运会产生一些额外人工成本,因无法保障自身权益拒绝清运车辆进入小区。当居民投诉时,双方就互相推诿。市人大代表邹彩玲认为,如果能让清运单位和居民直接沟通,就少了中间信息差的误解。她建议建立清运单位与居民的直联机制,公开清运联系方式;同时规范清运单位与物业的《委托协议》,明确“谁收费谁负责”原则。
如何破解大件垃圾收运价格不透明的难题?上海部分区域正在探索“一站式收运服务”模式。该模式通过“收集+短驳+清运”的全流程服务,实现了收费标准的透明化。居民只需通过线上平台预约,专业“无废管家”便会主动联系确认投放信息及费用标准,随后提供上门搬运服务,最终根据实际工作量进行费用结算。这种“明码标价、全程可视”的服务模式,有效消除了中间环节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陆益认为,要打通旧家具回收利用的完整链条。他建议搭建旧家具家电处理平台,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比如可以探索积分兑换模式,居民处理旧家具获得的积分可置换监理服务、垃圾清运券或停车券等实用权益。同时进一步扩大“以旧换新”政策覆盖范围,将更多品类的大件家具家电纳入补贴范围,并适当放宽回收标准。
对此,市商委表示,本市逐步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打通废旧家电家具处理置换链条,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去年5月,市商务委牵头制定印发了《上海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专项行动》,提出打造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升级版、推进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数字化发展等12项重点任务,支持4家企业认定为国家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企业,支持7个再生资源领域项目纳入我市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支持范围,通过试点工作深化推进“两网融合”,提升旧家电家具回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同时鼓励重点回收主体积极参与旧家电家具以旧换新活动,支持爱回收等企业创新“互联网+回收”等服务模式。希望通过这些举措,推动旧家具家电处理从“付费负担”向“资源增值”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