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访华为何不再强硬 现实压力下的策略调整!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最近在北京的笑脸令人印象深刻,与一个多月前欧盟驻华大使豪尔赫·托莱多对稀土出口管制发出的强硬通牒形成鲜明对比。那次通牒甚至威胁取消原定于7月24日的访华行程。
然而,冯德莱恩不仅如期抵达北京,尽管访问行程缩短为一天,她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温和姿态。她在签字仪式上微笑着与中方领导人握手,称中欧关系“具有天然互补性”。
这种态度转变引发外界猜测。一方面她对华示好,另一方面其团队在欧洲宣布了对美高达930亿欧元的关税反制计划。“对美挥拳,对华微笑”的割裂姿态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策略调整,反映出欧盟面临的双重高压。
冯德莱恩最终必须访华的一个关键原因来自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突然出手。就在她登机前48小时,美国宣布将从8月1日起对欧盟的钢铝产品加征50%关税,对汽车加征25%关税。这直接打击了欧盟特别是德国的经济命脉,使欧盟的选择空间骤减。一边是可能失去的美国市场,另一边则是已达8473亿美元、无法割舍的中国市场。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大众汽车今年在华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38.5%,空客近四分之一的订单也来自中国。这些数字表明,对欧盟核心国家而言,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至关重要。因此,稀土问题在如此经济压力下显得不那么紧迫了。
不仅仅是外部经济压力导致冯德莱恩的态度转变,她还面临内部政治风暴。当她在布鲁塞尔会见中国外长释放缓和信号时,她的权力宝座正摇摇欲坠。欧盟内部的政治动荡愈演愈烈,欧洲议会计划举行一场“不信任投票”,导火索是备受争议的2025年辉瑞疫苗短信采购事件。这场政治风暴源于欧盟内部对其领导下多项政策失败的累积不满,例如追随美国制裁俄罗斯加剧了德国等核心成员国的能源危机。对华强硬策略未能带来实际利益,反而损害了一些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反对者试图借此次投票将冯德莱恩拉下马。在这种背景下,访华不仅是外交任务,更是挽救她政治生涯的关键一搏。
合并内外两条线索,欧盟的困境清晰可见。它渴望拥有独立的大国姿态,却没有摆脱外部依赖的实力。对美国宣布反制关税更多是向欧盟内部展示“我不是美国附庸”的政治表态,而对华放低姿态则是为经济“输血”的现实需求。这种矛盾行为暴露了欧盟的战略撕裂。以德、法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国家深度依赖中国市场,主张务实合作,而欧盟内部的另一些“安全派”势力则主张紧跟美国,推动对华“去风险”。这种分裂导致欧盟政策始终摇摆不定,所谓的“战略自主”最终沦为在“靠美国保平安”和“靠中国保增长”之间的被动反应。
访问成果印证了这一点。在关键的稀土问题上,冯德莱恩透露已找到“部分解决方案”,中方建立了“快速解决机制”。数据显示,6月中国对欧盟的稀土磁体出口量环比激增245%,稀土争端有所缓解。中欧双方还签署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
冯德莱恩的“北京微笑”是一次经过精密计算的现实主义操作,既是对欧盟面对外部经济压力的理性回归,也是其领导人为应对内部政治危机的策略性表演。这次24小时的旋风访问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欧盟的真实处境:怀揣大国梦想,却受困于中等实力的现实。在国际博弈的棋盘上,妥协有时并非软弱的代名词,而是对自身实力和处境的战略清醒。对欧盟而言,真正的问题或许不是如何在中美之间选择,而是何时才能真正拥有选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