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十分钟厕所,对着三个抽象雕塑看了半天,最后发现男厕标志是个‘抽象烟斗’,女厕是朵‘金属玫瑰’——这是考艺术鉴赏还是让人方便?”周末下午,宝妈张女士在商场家长群里发的吐槽,瞬间引来几十条共鸣。如今的商场厕所,仿佛成了“当代艺术展”现场,那些设计得越来越抽象的标志,让顾客在急需如厕时还要先过“解谜关”,不少人直呼“太反人类”。
抽象到离谱:到底是厕所还是艺术装置?
“上次在网红商场,差点闯进男厕!”刚上大学的小林分享自己的尴尬经历。那家商场的厕所标志用了极简线条,男厕是个倾斜45度的长方形,女厕是个弧度圆润的椭圆形,“我盯着看了半分钟,心想‘长方形是不是代表裤子,椭圆形代表裙子’?结果进去才发现,里面全是男士——后来才知道,设计师的意思是‘直线代表男性,曲线代表女性’,谁能get到啊!”
群里的“受害者”们纷纷晒出奇葩经历。有人遇到用“莫比乌斯环”区分的厕所,左旋是男、右旋是女;有人见过用“像素块”当标志的,说是“像素密度高的是女厕”;最绝的是一家商场,男厕挂着幅毕加索风格的抽象画,画里勉强能看出个男性轮廓,女厕则是蒙德里安的格子画,“保洁阿姨说,每天至少有十个顾客找她问路,其中三个是被标志绕晕的”。
带老人逛商场的李姐最有感触:“我妈眼神不好,认惯了‘男’‘女’字样和简笔画小人,现在的标志要么是光影投射,要么是镂空金属,别说老人看不懂,我这视力1.5的都得凑近了研究半天。上次在厕所门口,看到个大爷对着‘飞鸟’‘游鱼’的标志转圈,最后憋得直摆手,看着都心疼。”
设计师炫技?还是根本没考虑实用?
“好好的厕所,为啥非要搞成‘猜谜游戏’?”做平面设计的小周一语道破天机。他说现在很多商场追求“网红属性”,厕所设计成打卡点,标志自然跟着“艺术化”:“甲方要求‘要独特、要出片、要让人记住’,结果就是把最基础的功能性丢了。”他翻出某商场的设计图,男厕标志是个用齿轮拼的“抽象人形”,女厕是用毛线缠绕的“轮廓”,“设计师可能觉得很酷,但用户需要的是‘一秒识别’,不是‘驻足欣赏’”。
更让人费解的是“过度去性别化”设计。有些商场为了体现“平等”,把标志做得模棱两可:用“三角”和“圆圈”区分,却不标注哪个对应男女;或者用同色系、同造型的图案,只在角落用极小的字母标注“M”“F”,“灯光暗点根本看不见,好几次看到情侣站在门口互相推‘你去看看是不是’”。
商场工作人员也有苦衷。某商场客服小张说,每天接到最多的投诉就是“找不到厕所”:“我们在每层都加了指引牌,还安排了导购在路口引导,但架不住标志太抽象。有次遇到个急着上厕所的小孩,指着‘水滴’标志喊‘妈妈我要去喝水的地方’,最后尿在了裤子里,家长气得差点投诉。”
厕所标志,能不能先讲“人话”?
群里的讨论渐渐聚焦到一个点:公共设施的设计,该先讲功能还是先讲个性?“就像红绿灯不能设计成抽象画一样,厕所标志首先得让人看懂。”退休教师王阿姨说得实在,“年轻人可能觉得‘猜一猜挺有趣’,但对老人、小孩、残障人士来说,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麻烦。”
大家开始怀念“朴素但好用”的设计:蓝底白字的“男”“女”标识,配着简笔画的小人,清晰明了;有些商场用“烟斗”“高跟鞋”这种经典符号,既形象又有辨识度。“艺术可以有,但得分场合。”宝妈张女士说,“谁也不想在尿急的时候,还要当一回艺术评论家。”
有网友翻出《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国家标准》,里面明确规定:厕所标志应“清晰、易识别”,推荐使用“男性、女性剪影”等基础图形。“既然有标准,为啥商场非要标新立异?”有人建议商场多做“用户测试”:“让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的人看看标志,能在三秒内认出的才算合格。”
下次逛商场再遇到抽象厕所标志,或许我们可以默念:“设计师,我只是想上个厕所,真不想考艺术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