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下旬,我国北方多地开启多雨模式。自23日以来,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局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破纪录的强降雨。
据水利部统计,受连日降雨影响,27日12时至28日12时,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4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达到2.39米。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是华北、东北地区全年降水最为集中的时段。今年华北雨季已于7月5日开启,为1961年以来最早的一次。
近期北方降雨极端性较突出。7月26日至27日,北京连续出现强降水,特别是在北京北部的密云、平谷、怀柔、延庆等地,短时雨强和累计雨量大,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强降雨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多个村庄受灾,基础设施也受到一定程度损坏。目前,北京市和密云区的救援力量已在受灾地区集结,转移被困群众,抢通道路,恢复通信和电力。截至目前,密云区已转移安置168个村的6400余名群众。28日20时,北京市防汛指挥部启动全市防汛一级应急响应。当日12时,北京市气象台升级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预计28日20时至29日07时,北京市大部分地区6小时降雨量达150毫米以上,个别点可达300毫米以上。
近期出现强降雨的不只有北京。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表示,在本轮降水过程中,我国北方共有19个站点打破同期历史月极值,其中13个站点更是刷新历史极值。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指出,近期时段,北方地区降水比较集中,局地雨强比较大,极端性比较突出。
新的较强降雨已在路上。从28日到8月初,在华东地区包括江苏、山东、上海和浙江地区又会有新的较强降雨产生,但它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降雨一旦形成,会比较集中且强度较大。
“七下八上”,即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是我国华北、东北地区一年中降水最多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除了雨量多、强度大、分布不均外,雷电、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也较常出现,还伴有各类次生灾害,如山洪、内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这与副热带高压有关。每年7月下旬前后,夏季风的北边缘推进到了华北地区,同时,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相对稳定地维持在北纬25°以北,借助其西南侧的西南气流或偏东气流把洋面上的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为华北地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暖湿气流一旦与东移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就容易形成强降水或持续性降水。此外,太行山脉呈南北走向横亘于华北中部,对华北天气系统特别是暴雨有着重要影响。“七下八上”也是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的时期,台风携带大量水汽北上,会造成防汛形势陡然紧张。
为什么近期北方的降雨如此强?陈涛指出,本轮北方地区强降水过程与大气环流演变紧密相关。近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且位置偏北,其边缘的暖湿气流向华北地区输送大量水汽,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同时,副热带高气压边缘地区大气不稳定性强,导致降水对流性特征突出,局部地区雨强大、持续时间长,进而使局地累计降水量具有极端性。阴山、太行山和燕山地形对降水有明显的增幅效应,山前地区因降水增幅效应出现较强降水,局地降水量达到了特大暴雨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