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暴雨洪涝频发的当下,保障生命安全只是第一步,更严峻的考验,往往来自水退之后。污水横流、泥沙堆积、食物变质、蚊虫滋生,洪灾不仅毁坏了家园,更撕开了原本稳固的公共卫生防护网。
从脚下的污水,到厨房的食物;从皮肤的小伤口,到瓶口的残留水渍;从儿童的玩具,到潮湿的储粮间,再到家门口的积水区——这7个看似普通的地方,隐藏着高烧、腹泻、肝炎、霉菌毒素中毒等一连串健康风险。如果我们掉以轻心,可能一不留神就会“踩雷”。
这篇文章将带你系统了解洪涝灾害下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以及每个人都该掌握的科学防护要点。
一、洪水中的隐形敌人:从脚下的污水到瓶口的细菌
洪水退去的地方,看似只是地面积水和泥泞,实则潜伏着多种致病源。比如洪水中最典型的健康威胁——钩端螺旋体病(俗称鼠尿病),它的致病菌能在潮湿环境中存活数周,经由皮肤破口侵入人体。
研究显示,在中国,年均降水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标准差,鼠尿病的发病风险就会上升约3.68倍。特别是在水漫田地和村道的地区,裸露皮肤接触污染水,极易引发感染。一位马来西亚青年曾因户外登山饮用未清洗的罐装饮料,四天后因鼠尿病引发严重器官衰竭离世。
除了水体污染,洪灾也让老鼠、蟑螂等动物大举搬家,人畜混居导致汉坦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风险激增。消化道疾病如甲肝、痢疾、伤寒,也常在饮用水和食物污染后迅速传播。灾后的一滩水、一顿饭,可能就是传染的开始。
应对建议:
切忌赤脚涉水或手部裸露直接清理污泥。务必穿戴防水手套、靴子,做好皮肤保护;
有破损伤口者应避免接触洪水,使用防水敷料覆盖,并每日清洗、消毒;
回家时不要贸然开电器,通电前先彻底干燥并检查煤气泄漏;
饮用水务必烧开或使用含氯消毒剂净化。使用消毒水时建议在专业指导下控制浓度;
易拉罐、瓶装饮料饮用前彻底清洗瓶口,尽量使用吸管。
二、家庭环境陷阱:潮湿空间、变质食物和细菌高发区
洪水进入居民区后,留下的不只是湿透的家具和发霉的墙体,更是理想的霉菌与细菌培养皿。
特别是在雨季高湿度背景下,大米、小麦、玉米等谷物极易发霉,产生赭曲霉毒素A(OTA),这种毒素即使高温加热也难以消除,长期摄入可能伤害肾脏。咖啡、葡萄酒、辣椒、胡椒等香料产品也在潮湿储存中易被霉菌污染,尤其自酿或自制类食品更需警惕。
而家中的生活用品如果经历过洪水浸泡,例如餐具、毛巾、牙刷,也可能已成为致病源。食物只要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即应果断丢弃:
被洪水直接浸泡;
异常气味、颜色或质地;
冷藏不当(如在5℃以上存放超过4小时);
罐头胀气、破损或腐烂。
应对建议:
储粮、咖啡豆和香料应放置在干燥、通风、避光环境中,并定期检查有无变质;
米类烹饪前要充分浸泡清洗、煮熟并沥水,可降低霉菌毒素含量;
处理家庭受潮物品时佩戴口罩和手套,受污染的物件及时处理;
所有食物都应充分加热后食用,不食用来历不明、泡水禽畜或野生动物。
三、从老人到婴幼儿:不同人群的洪灾健康防线
洪灾之下,人体免疫系统也是一道重要防线。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更需格外关注。
婴幼儿免疫力低、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极易因饮食不洁或玩具污染感染疾病。应只使用瓶装水冲泡奶粉,选择预制罐装辅食。玩具需彻底清洁或使用漂白水消毒,切勿让孩子在积水区玩耍。
老年人则因慢病缠身(如高血压、糖尿病)、心理焦虑,以及对冷热变化的适应能力差,在灾后更易因饮食不洁、情绪波动引发疾病。
投身救援的中青年人,则常因疲劳过度、饮食不规律而降低免疫力,加上长期暴露在水污染、蚊虫滋生的环境中,也是腹泻、发热等问题的高发群体。
应对建议:
所有人群回家后应立刻用肥皂彻底洗手,特别是在处理食物、如厕、照顾老人小孩前;
定期检查皮肤有无红肿、渗出,必要时及时就医;
疫苗接种不能拖延,特别是儿童常规疫苗、破伤风疫苗等;
情绪上保持沟通和安抚,灾后心理调适同样重要。
四、防疫不仅靠熬过去,而在于主动出击
我们常说“大灾之后易有大疫”,但疫的产生,并非必然。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水退的那一刻起,迅速构建起第二道防线:
各地政府应组织环境消杀和饮水检测;
志愿者与农民工等高风险群体要纳入健康监测体系;
普通公众需学习基本的卫生知识与自我保护行为;
家庭要有基础的应急包、净水片、绷带、防水敷料等常备物品。
洪水退了,并不意味着危险过去了。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潜伏着。只有将防护的意识贯穿于家庭、社区与重建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穿越这场洪水,守护住健康的底线。
暴雨终将过去,但我们能否避免第二场灾难,取决于是否及时行动、科学应对。在这个多雨的季节里,让我们不止站在岸边观水势,更在心中筑一道防疫的堤坝。
关注饮水安全,防护伤口感染,守好食物仓库,照顾弱势群体,每一个细节,都是对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