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育儿补贴制度。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是一孩、二孩还是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预计每年将有超过2000万婴幼儿受益。
国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以强化地区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申领时只需提交婴幼儿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等材料。为了方便群众,支付宝和微信平台都设立了“育儿补贴”小程序,各地省级政务服务平台也设置了“育儿补贴”专区,支持手机便捷操作。此外,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线下办理渠道也被保留,特殊家庭或网络覆盖不佳地区的居民可以通过当地政府或乡镇街道进行申领。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育儿补贴标准各不相同,总体上看,每孩每年获得的补贴占该国人均GDP的比例在2.4%到7.2%之间。例如,日本每月补贴约711元人民币,法国约740元人民币,德国约1676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我国育儿补贴标准占人均GDP的比例约为3.5%以上,即每孩每年3600元。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朱坤表示,这一标准是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下制定的。
育儿补贴制度的特点是同标准起步、广范围覆盖、可持续发展,并给不同地区留出调整空间。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教授宋健建议,各地应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和家庭需求,在国家标准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应多层次协同,经济补助需与普惠托育、生育假期、弹性工作制等措施配套实施。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强调,各地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考虑综合因素,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此次出台的育儿补贴政策对于减轻生育家庭负担、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补贴政策具有很强的普惠性,基本实现了生了就补。同时,线上线下多渠道开通,方便家长领取,有助于推动一系列配套措施,进一步鼓励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