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暴发 蚊虫会带病北上吗 气候变暖推动蚊虫北上!近日,广东的基孔肯亚热疫情持续增长,吸引各方关注。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吸血传播。症状包括发热、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部分患者会有慢性多发性关节炎。7月22日,世界卫生组织就蚊媒传播疾病基孔肯雅热发出警报,提醒各国做好应对准备,避免疫情大规模暴发。目前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情况,世界范围内约550万人面临这种蚊媒病毒的风险。
自2008年以来,中国已有16个省份报告过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所谓输入病例是指患者在境外感染后回国,而本地流行则意味着病毒已经通过本地蚊虫在社区内传播。中国曾发生几次基孔肯雅热的本地流行,例如2010年广东东莞一个村庄确诊173例本地病例,病毒株与泰国流行株高度相似,推测疫情源于境外输入。2017年浙江衢州一名从孟加拉回国的患者引发了3例本地传播病例。2019年云南瑞丽发生较大规模本地流行,121人确诊,病毒来自缅甸输入病例。
相比这几次流行,今年基孔肯雅热的暴发尤为严重。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认为,今年的流行可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不断输入的境外传染源、日益壮大且边界扩张的本土蚊媒、悄然进化的病毒毒株,以及因缺少特异性疫苗而普遍易感的人群。
近年来,基孔肯雅热在全球多个国家持续活跃,已有超过百个国家出现本地传播。随着跨国旅行和商贸往来的增加,一些人在非洲、美洲或东南亚感染病毒后回国,成为新的输入源。气候变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变化也为蚊虫的繁殖和活动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蚊虫分布范围也在扩大。以我国为例,原本在2000年代初并无分布的埃及伊蚊,近年来已在云南多个县镇被发现。白纹伊蚊的扩散趋势则更加明显,正从南方向北方蔓延。
城市化进程本身也为伊蚊提供了更适宜的生态环境。快餐盒、瓶装水等生活废弃物制造出大量小型积水容器,成为理想的孳生地。城市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平均气温高于周边农村3至5摄氏度,加快了蚊虫发育速度。研究发现,白纹伊蚊在城市中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比农村短5到10天。高人口密度也为雌蚊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血源。
这些因素叠加,导致我国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非常高。密度一高,输入性传染源就很容易通过蚊虫叮咬将病毒传播开来。此外,病毒本身的演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在亚洲流行的基孔肯雅热病毒是源自“东中南非型”的一个变异分支,被称为“印度洋分支”。研究证实,这个分支的病毒对白纹伊蚊的感染和传播能力都显著增强。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教授黄存瑞认为,从长期趋势看,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风险正在上升,未来可能逐步常态化。今年基孔肯雅热在广州、佛山等地出现本地流行,且流行区域与登革热高度重合,表明其在中国具备了扩散的基础条件。这种变化未必意味着疫情会年年发生,但类似事件的频率可能正在提高。
除了基孔肯雅热,近年来在中国呈上升趋势的还有登革热。两者同属蚊媒病毒病,传播路径相似,主要通过白纹伊蚊等媒介传播。登革热原本在中国并不常见,但在2013年到2019年期间,登革热病例数始终居于高位。虽然新冠疫情期间病例数明显回落,但近年发病率又重回高位。
气候变化不仅让蚊子活得更快、更久,也让它们活动的地理范围显著扩大。甚至出现了北上的趋势。白纹伊蚊的适生范围正逐步向中国高纬度地区扩张。基于1981—2010年的气象数据,研究者模拟了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分布变化。即便在最低增温路径下,到2050年适生区也将扩大至400个县。
面对境外输入带来的疫情,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并隔离输入病例,防止蚊虫叮咬导致病毒在国内扩散。到了夏季蚊媒活跃的时期,必须加强病例筛查,强化病例检测和报告机制,提高对早期病例的识别能力。尤其是对于从已有基孔肯亚热疫情的地区返回的人群,要进行及时追踪和健康监测。
对于蚊虫,防控蚊媒病需要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常态化监测和提前预警。蚊媒监测至关重要,常态化监测蚊虫密度和分布,一旦发现蚊虫密度异常上升,就应及时发出灭蚊预警,尽早干预,降低传播风险。具体的改造措施,比如改建下水道、电缆沟,把容易积水的明渠改成蚊子飞不进去的暗沟,把土壤地面进行硬底化等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白纹伊蚊喜欢的容器积水,应该号召大家“翻盆倒罐”予以清除。
近年来科研人员也在积极探索蚊媒控制的生物与遗传手段。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天敌,比如让食蚊鱼捕食蚊子的幼虫(孑孓)。现在国际和国内的研究人员都在研究利用共生菌的方法。让蚊子感染特定的微生物如沃尔巴氏体后,不仅会影响繁殖能力,还能降低其传播病毒的能力,相当于给蚊子“打疫苗”,使其无法有效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