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政协日前呼吁加强新高考下农村考生志愿填报指导,引起广泛关注。这份呼吁指出,新高考取消了传统文理科,实行“3+1+2”选考模式,推行“院校专业组”志愿填报模式。部分农村高考生在面对这些变化时感到困扰。因此,建议由各级教育部门统筹,组织骨干教师成立志愿填报团队,在各地乡镇高中设立现场咨询点位,并对留守学生和特殊困难学生进行入户讲解,帮助他们更好地填报志愿。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志愿填报变得越来越复杂。媒体报道显示,“3+3”“3+1+2”模式并行,“院校+专业组”“专业(类)+院校”交错,这对一些县域考生和家长来说非常专业,听起来就像另一种语言。有些省份的专业志愿理论上可达数百个。即使在城市家庭中,如何填报志愿也常常让人头疼不已。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咨询、AI填报服务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为10.9亿元,这进一步说明了人们对这方面的需求。
对于农村考生而言,这种情况可能更加不利。许多农村考生及其家庭未必有足够的认识能力和信息积淀,也无力选择昂贵的填报志愿辅导服务。陌生的概念叠加复杂的填报过程,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另一场高考。客观来看,高考作为一个牵涉上千万人的入学考试,为了确保志愿选择能够匹配考生的分数和兴趣,需要一个相对精密的体系。但在这个过程中,如何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差同样重要。
咸阳市政协的呼吁很有针对性。一些地方可以组织专业教师、相关领域专家和在校大学生等,针对个别薄弱地区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考生更全面地掌握志愿填报。已经有地方推出类似举措,如湖南娄底和海南三亚等地开展了志愿填报服务下乡进村活动,引导专业力量进入农村社区,介绍特色专业、就业趋势及学生资助政策,帮助考生打破信息孤岛。这些探索为解决志愿填报中的信息差提供了现实样本,值得更多地方借鉴。
此外,志愿填报系统本身也应尽量清晰明了。最近贵州一位考生声称因贵州省招生考试志愿填报系统未明确区分“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导致自己误填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有报道称十余名考生均被误录取,引发高度关注。这一事件或许具有偶然性,但也说明由于信息标记不清晰而产生错报、误填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各地在设计系统时要考虑这种现实情况,做到简洁、清晰、强提醒,避免出现失误。
如今的志愿填报早已不是简单的照着分数选学校,而是一场高度依赖信息、理解和判断的综合性决策。在高考改革持续推进、填报模式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如何尽量减少志愿填报的信息差,让所有考生,尤其是信息获取能力较弱的农村学生,也能在公平、透明的环境中完成志愿选择,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